劉建芳
摘? 要: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棟梁之才。很多家長將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學校,他們的傳統觀念里作為家長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家長角度、孩子角度以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孩子成長;身心健康
一、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每個孩子就像是春天剛出土的嫩苗,需要父母精心地呵護和培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不管我死在什么地方,請不要把我同貴族、名流、富豪們葬在一起,請把我埋在普通的猶太工人、老百姓中間,讓我的墓碑能夠點綴周圍普通的石碑,也讓他們裝飾我的墓碑。”這遺囑出自俄國籍猶太作家肖洛姆·阿萊汗姆的手筆。與這份遺囑一起留給后世的,還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記滿了尖酸刻薄、謾罵詛咒的語言。例如:“吃——讓蛆蟲把你吃掉!”“叫——讓你牙疼得叫起來!”“縫——讓縫衣針扎死你!”……
我們不禁要發問,一個大作家為何會記錄下這些罵人的話呢,原來,肖洛姆幼年失去了母親,父親給他娶了個心腸毒、脾氣壞的繼母。繼母經常用原來惡毒的語言謾罵他。肖洛姆從不頂嘴,只是躲在角落,把繼母嘴巴里“吐”出的詞語,記錄在筆記本上。后來,他成了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咒罵和尖酸刻薄的詞語,都是從繼母那里“借”來的。
事實證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往往不知不覺影響著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鏡子”,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應是那樣的人。
因此,作為父母你要求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同時自己必須先要做到,例如,東方小學的小明今年7歲了,在和小伙伴們玩耍總是在不經意間謾罵其他小朋友,滿口臟話,老師發現后嚴肅地批評了他,小明卻留下了委屈的眼淚,喃喃地說“老師我忍不住,我不是有意要說臟話的”,經過老師走訪后才知道,小明的爸爸在家經常說臟話、謾罵他。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格脾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日常行為。
二、父母的為人處世方式、個人素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有的父母在社會上很強勢,對下屬常用命令的口吻,可是回到家中也改不掉這個習慣,跟孩子說話時孩子常常也用這樣的語氣,如,“不寫完作業別吃飯”、“我是爸就得聽我的”等等。孩子在家中總是被這樣對待,就會產生懷疑:父母到底愛不愛自己。等到孩子長大一些進入叛逆期,就更不愛聽父母的命令了。父母和孩子不是在一個平等的層面上進行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情緒進而演變為不尊重他人、不懂謙讓,甚至出現離家出走或自殺等嚴重后果。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難移并非不能“移”,再強勢的父母也不應該將工作帶回家里。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情緒宣泄的地方。回到家后就應該放下一天工作中各種情緒,做一個慈愛的父親和母親,陪孩子說說話,聊聊一天中發生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
三、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幸福感的源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然而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事業的繁忙,埋頭工作的父母可曾想過,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然睡去?多少次早上出門,孩子還在夢中?多少次答應陪孩子玩,卻一再食言?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幸福感,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通常無法很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安全感的建立并不容易,而一些看似很平常的做法,卻能輕易地毀掉孩子們的安全感。如,今年9歲的小陸有時候會大罵老師是“丑八怪”;他經常與同學爭奪東西、打斗。表面上看他蠻橫霸道,盛氣凌人,實際上他的內心卻是弱小和不安的,在接下來上語文課時,小陸頭上套個塑料袋子,理由是害怕同學偷襲他。小陸總是帶著警惕的目光與周圍同學相處,就容易認為別人是不友好的,要傷害他,他需要通過攻擊別人來保護自己,這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蒙臺梭利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家長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以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孩子對社會的認知。作為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放下自己的身段蹲下身子平等地和孩子溝通,充分了解孩子心里所思所想,傾聽孩子的心聲,觀察孩子情緒性格變化,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的價值觀。正確引導孩子做人、做事、成才、成長——這才是家庭教育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冬晴.子女成長檔案的家庭教育啟示[J].檔案管理,2019(06):91-92+94.
[2]謝常青.一個平凡的隨遷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33+45.
[3]盛倩.家長教育素養是家庭教育的關鍵[J].內蒙古教育,2019(1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