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
[摘 要] 核心素養作為深化高中地理課改的重要方向,本文探討深度教學的內涵與特征,結合課例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由表層走向深層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高中地理;深度教學;核心素養
郭元祥教授提出“深度教學”理論以來,對深度教學的實現路徑探討成為課改關注的焦點。核心素養與深度教學具有關聯性,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帶領學生超越知識點學習的表層,深入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促進學生獲得自然、人文、區域地理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核心素養。
深度教學不是單純對地理知識難度、深度的解讀,更多的是建立在地理知識內在結構、地理思維、情感、價值層面,改善地理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內涵有三點:一是由“填鴨式”教學轉向“關注需求式”教學。教師要結合教材知識點,從地理的本質、意義層面梳理學生的知識結構,挖掘學習需求,滿足學生深度學習。二是由“接受式”學習轉向“探究式”學習。地理課堂深度教學,不能止步于知識點的梳理、識記,還要關注學生的應用,特別是圍繞地理問題,展開學習探究,促進地理知識遷移,發展學生地理實踐能力。三是由“生硬表演式”教學轉向“情感熏陶式”教學。地理深度教學旨在對學生情感、價值的熏陶,幫助學生從地理問題中形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精神,增強地理價值觀的培養。
從課改實踐中推進深度教學,關鍵在挖掘教材知識結構,切實改善地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知識結構的整合,需要從教材知識點梳理中,把握完整性與深度性,能夠體現地理思想、地理能力、地理方法,促進學生由表層知識向地理邏輯層面轉化。在進行知識結構化處理時,要兼顧區域性知識、整體性知識、綜合性知識,引導學生將個人經驗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促進對地理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以“南水北調工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例,挖掘地理知識結構,需要從南水北調工程的調配原因、調配方案,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三方面著手,引領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學的學習方法,為后續研究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問題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從該類地理問題中,掌握研討的思路、方法,提升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深度教學要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激發,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從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明確自主學習責任。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參與者、體驗者,深度教學教師要優化教學規劃,增進學生自我學習和反思。在學習“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時,對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可以讓學生自主去閱讀教材,從中提煉河流侵蝕類型、對河流的影響,為后續知識探究做好準備。同樣,在強化地理應用能力上,可以圍繞家鄉的河流分布情況,展開野外調查,探尋河流侵蝕地貌的特點。最后,通過對學生分組調查,將收集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進行課堂展示,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意義感的建立。事實上,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認識了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從地理實踐體驗中,將知識與應用建立關聯,發展地理核心素養。
在實施中深度教學,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融入與地理探究相關聯的問題,借助問題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問題導向是建立在地理知識基礎上,并從創設地理學習情境中,發現地理知識,促進知識遷移與鞏固。創設情境,需要關注學生的地理學情,突出興趣引領。如在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教師導入“自然環境景觀”“熱帶雨林環境”視頻,讓學生在觀看中認識不同的景觀。從這些自然景觀中,引出問題“氣候對環境的影響”,并由學生結合教材去把握和歸納影響要素。同時,要立足話題引導學生去發現規律,深化探究,激活學生的地理思維。結合“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設置情境,學生圍繞課內知識、課外資料,展開對環境要素及相互關系的探究,促進知識內化,拓展地理應用視野。當然,深度教學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減緩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坡度,促進對地理難點知識的學習。如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點”的把握,要讓學生從改造自然環境中,樹立人地協調觀念,運用整體性思維來解決地理問題。
總之,深度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確立課程目標,變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克服陷入表層、表面學習,要讓學生從地理探究中走向深層、深刻。
參考文獻:
[1]季云.立足課堂,激發趣味——讓趣味與地理課堂同行[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12):54.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