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華
[摘 要]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筑學練共生的課堂,提升體育訓練的效果。通過手腦并用能讓學生強化技能;通過眼心結合能促使學生融合發展;組織學生自主創造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這樣構筑共生課堂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關鍵詞] 共生課堂;教學效率;初中體育
葉瀾老師提出,每門學科對于學生而言都有著獨特的發展價值,除了該學科的知識技能以外,還應該豐富學生對世界的認識。然而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過分重視學生的體育技能,卻忽略了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這樣就造成了“學”和“練”之間的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構筑教學做合一的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概念的同時展開積極練習,讓學生全面提升體育素養。
在指導學生學習怎樣展開足球傳球訓練的過程中,教師不僅給學生展示了傳球的基本動作,而且還利用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展現了人足部的骨骼圖,并模擬了腳的不同部位踢球后對骨骼產生的影響。學生思考:“在踢球的時候,用腳的哪一個部位踢球最好呢?”這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學生認識到:“若用腳尖踢球的話,很容易傷到大腳趾,因為大腳趾的骨骼細小,而且關節很多。但是若用足弓或者是足背來踢球的話,就不一樣了,這些部位骨骼比較堅硬,不容易出現損傷。”此外,教師還給學生展示了傳球的動態圖,并鼓勵學生思考:“在傳球的時候,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傳球的力度呢?傳球的準確性又要怎樣調整呢?”這樣就促使學生進一步展開思考,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使用多媒體課件等方式給學生展示體育概念、體育方法、體育文化等有關的內容,并組織學生積極思考怎樣在實踐中運用這些事物。陶行知認為,單純的勞動只是蠻干,并不能算是“做”,真正的“做”是必須在勞力上勞心的。因此在組織學生展開體育訓練時也要適當地加上一些理論方面的內容,促使學生手腦并用,達到思與練的共生。
在展開籃球運球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到有趣的游戲中。在“籃球聽我話”的游戲中,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思考,探究怎樣才能讓球向前運動,此時手的動作是怎樣的。一組學生展開游戲,另一組學生進行觀察,看看隊員在能夠成功地掌控運球的方向時,手部的動作是怎樣的,若不能正確地運球,手部的動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在運球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手的動作,手指微微向上,手腕處用力,那么就能讓籃球向前運動了。”在積極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不少運球過程中的錯誤動作,互相討論交流后嘗試自主改正,共同提高技能。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不僅要發展學生的體能,更要發展學生的智能。在共生的體育課堂中,學生參與到互動觀察和討論中,嘗試找出體育技巧中出現的問題,并通過觀察同伴的運動技能,思考該怎樣提高自己的運動效率。這樣將能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體育思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產生共生體育課堂效果。
一般來說,長跑訓練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創造活動,思考怎樣設計有趣的長跑策略,讓自己能激發潛能。有的學生提出:“在長跑的過程中,呼吸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同學都沒有注意呼吸的協調性。我建議在長跑的過程中播放音樂,并跟著音樂的節奏展開呼吸。這樣就能更好地調整呼吸。”還有的學生認為:“有的同學跑到后面就會沒力氣,喪失自信,此時可以讓其他的同學上去幫跑,在旁邊進行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讓自己的長跑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參與到自主設計訓練項目、自主設計體育游戲、自主調整訓練器材等活動中,學生感受到自己成了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進一步認知、感受、體驗,能靈活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積極構筑學練共生的體育課堂,學生積極觀察、交流、探討,不斷地實踐,勇敢地創造。這樣的教學比較符合初中生好動、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的性格特點,能讓學生在實戰中逐步完善體育技能,激發體育精神,繼承體育文化,從而促使學生共同進步,提高了共生體育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豐國富.共生理論視角下的體育課堂教學[J].浙江體育科學,2017(3).
[2]嚴鋒.“共生體育課堂”視野下籃球技術“共練”的場地器材設置[J].體育教學,2018(7).
[3]楊春明.“實戰”經驗催生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J].中國學校體育,2018(6).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共生體育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b/2015/024)之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