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炫露


【摘 ?要】 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讀后續寫是高考英語書面表達的新題型。本文以一節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讀后續寫教學中通過一系列的任務設計,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關鍵詞】 讀后續寫 ?多元思維 ?思維品質
一、引言
隨著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目標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向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轉變。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其中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多元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師所面臨的新時代的挑戰。
讀后續寫課堂教學從閱讀入手,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原文的故事情節,梳理故事發展的線索,分析主要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推斷故事的合理結局,續寫故事的發展和結果。讀后續寫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從理解到分析,再到評價和創造,層層深入,讓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在活動中得到訓練和提升。
本文試以一節讀后續寫公開課為例,闡述如何在讀后續寫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
二、教學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讀后續寫的內容選自《浙江省普通高中作業本必修一》Unit 3 part 5的一道讀后續寫題。故事以第一人稱講述作者的父親帶他去看馬戲表演。在排隊購票的時候,他們注意到前面隊伍里有一個大家庭。丈夫和妻子帶著八個孩子興高采烈地排隊買票,他們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難忘的馬戲團之夜。但是,當售票員告訴他們票價的時候,他們顯得非常失望和尷尬??吹窖矍暗膱鼍埃髡叩母赣H把手伸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2.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一所普通中學的高一學生。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積極,但是英語語言水平和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基于學生目前的學習能力,不適合用現成的讀后續寫材料作為教學內容。為了降低寫作的難度,讓文本和題型更符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水平,要求續寫的段落由兩段變為一段??紤]到續寫段落變一段后,第二段的開頭語給考生的提示作用就不復存在,可能會導致故事信息量不夠,所以本人對原文語篇結構進行了改編,由原來的順敘方式變為倒敘的方式講述故事。文章的第一段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作者錯過了一場馬戲演出,父親問他是否后悔,他告訴父親:“是父親讓他明白什么才會帶來更大的樂趣?!?/p>
3. 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課型的具體分析,本節課確定了如下的學習目標:
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⑴ 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分析人物在得知票價前后的情感變化;
⑵ 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推斷故事的合理結局;
⑶ 為續寫部分設計合理的情節和人物言行舉止,完成續寫部分的寫作提綱。
三、教學設計
1. 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本課的課型特點,本節課的前半節側重文本信息的理解,后半節側重對故事情節的合理構思。結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生學習活動觀,本課的設計主要包括三類學習活動。(見下表)
2. 教學過程
Step 1:圖片導入
教師用一張馬戲團的照片,引出故事。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學生能夠很快辨別出馬戲團,但因為circus是生詞,在表達時不得不借助文本后面所附的詞匯表。教師再問:Have your parents ever taken you to see a circus? 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帶著期待,師生共同開啟了閱讀之旅。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旨在快速導入話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通過圖片的形式,處理了生詞circus。
Step 2:文本閱讀
1. 初步閱讀,獲取故事主要信息
故事類文章屬于記敘文的文體,其語篇結構主要由人物、時間、地點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六要素構成。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本,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Q1:Who we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Q2: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Q3:What was the story about?
【設計意圖】
故事中人物特征、時空特點及故事的起因、經過制約著故事的走向和結局。通過問題弄清楚who, when, where, what等基本要素,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故事基本信息,梳理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
2. 重點細讀,分析人物情緒變化
教師讓學生再讀第二段,尋找有關這個家庭的細節描寫。隨后教師讓學生討論這家人在排隊買票時的心情,并回答下列問題:
Q1:How did the children feel when standing in line? Why?
Q2:How did their parents feel when standing in line? Why?
后一個問題,需要學生進行推理分析。父母親的自豪心情,是因為他們終于可以幫助孩子實現觀看馬戲的夢想了。
學生再讀第三段,并討論這家人在得知票價之后的反應和心情。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Q1:What was the wife?蒺s reaction when she heard the price?
Q2:What was her feeling at that time?
Q3:What was the man?蒺s reaction when hearing the price?
Q4:What was his feeling at that moment?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旨在梳理文章脈絡,加深學生對故事中的這一家人的印象,分析人物在得知票價前后的情感變化。學生可以就此推斷續寫中人物可能出現的行為和言語模式。
Step 3:小組合作,討論故事結局
在學生對故事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后,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思考和小組討論來回答問題:What?蒺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學生經過小組討論,給出了多種不同的答案,教師將它們逐一呈現在黑板上,如下:
A. The family went back home without seeing the circus.
B. My father gave money to help the man buy the tickets.
C. I gave money to the man.
D. The man bought 8 children?蒺s tickets, but he and his wife didn?蒺t see the circus.
E. The ticket lady helped the family.
【設計意圖】
續寫題型對高一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學生希望能有與眾不同的答案,但是又經常偏離了故事的寫作意圖。小組討論活動能夠發散思維,并給學生提供評判各種想法的機會。
Step 4:思維碰撞,挖掘文本內涵
在呈現故事的多種結局后,教師進一步提問:Which ending is impossible based on the passage?
學生快速排除了答案A,但是對于其他答案還是有些猶豫。教師要求重讀文本,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在重讀時,學生注意到了文章的敘述方式。在倒敘的故事中,第一段暗含了結局信息。學生很快發現了其它答案中的問題。師生對話如下:
T: Besides A, which ending is impossible based on the passage?
S1: D is impossible, because the writer missed the circus. It told us he didn?蒺t have money to see the circus. The money must be given to the family to help them to buy the tickets.
S2: E is also impossible,otherwise the writer could not have missed the circus.
S3: C is impossible, because the passage said that “YOU just taught me what brings about greater joy.” It told us that the writer learned the lesson from his father, not by himself. It must be his father who set a good example for him.
教師讓學生去理解“You just taught me what brings about greater joy”其中greater joy的含義。師生對話如下:
T: What was great joy to the author? What was greater joy?
Ss: Seeing the circus may be the great joy to the author, but helping others was greater joy.
T: Great! Could you tell me what?蒺s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e passage?
Ss: helping others!
T: Perfect!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purpose, could you tell me what was the possible ending of the story?
Ss: My father helped the family by giving them money to buy the tickets.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學生重讀課文,發現線索,判斷不合理的結局。并通過分析關鍵句,解讀文章的寫作意圖,最終推導出合理的結局。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思考判斷,從原文中找出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思維的邏輯性和批判性在這一環節得到了訓練和提升。
Step 5:合理想象,構思故事結局
在了解文章的寫作意圖和故事的結局走向后,學生仍要對故事的具體細節進行合理的想象。續寫部分會呈現不同的解決方案和途徑,但是必須是合情合理的,人物的性格和言行舉止應該與上文保持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礎上,學生探索多種解決方案,體現思維的獨特性和創新性。
1. 小組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寫作段首句:Seeing what was going on, my father put his hand in his pocket.讓學生討論故事接下來是如何發展的。之后,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下列表格,學生小組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
【設計意圖】
雖然學生已經從文本中解讀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但是對于作者的父親而言,如何才能用得體的語言和巧妙的方式,幫助這一家人達成心愿,又不傷害他們強烈的自尊心,這是一個難題。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僅強調語言輸出,更是培養學生在語境中運用創造性的思維,得體的語言表達方式,最終達成目的,解決問題。
2. 呈現方案,分享個性化的成果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擬好寫作提綱,最后以口頭形式進行展示。各組呈現了豐富多樣的解決方案。
A. My father went to the man directly and told him his willingness to help them. The man refused at first. But my father?蒺s sincere words moved them and they accepted the money.
B. My father dropped the money on the ground on purpose and pretended that it was not his but the man?蒺s money. The man couldn?蒺t understand my father?蒺s intention at first but he finally accepted my father?蒺s kindness.
C. My father put money in an envelope with a note to explain the reason and asked me to give the envelope to the family. We then left quietly.
【設計意圖】
小組合作,分享成果,既讓學生體驗了助人為樂,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能夠讓學生打開思路,集思廣益,為下一步的獨立寫作做好鋪墊。
Setp 6:作業布置
學生就課堂完成的寫作提綱,寫出完整、合理的故事結局。
【設計意圖】
此環節是課內任務的課外延伸。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通過課后任務來保證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教學反思
授課教師對本節課作了深入的反思,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兩個亮點:
1. 巧妙改編敘述順序,凸現文本價值
記敘文常在故事結局用富有哲理的語句,凸顯文章主題,升華事件的意思,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進行讀后續寫改編的過程中,這部分內容因為與故事結局相連,所以在文本中就沒有呈現。通過改編語篇結構,以倒敘的方式講述故事,能夠將文本的寫作目的巧妙地呈現在第一段,使得教學過程中能夠對故事的意義和價值觀進行深入挖掘,也使得故事結局有線索有依據。
2. 層層設計任務,推進思維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最初得出了5種不同的故事結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重讀和分析第一段,排除了4種不合理的結局。但是思維訓練并沒有就此停止。圍繞“如何以正確得體的方式讓這一家人接受作者父親的幫助”,學生再次進行小組討論,發揮合理想象,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五、結語
讀后續寫的新形式更綜合地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讀后續寫課堂教學活動在重閱讀的基礎上,強調思維訓練,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最終實現語言了的遷移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