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杉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在各個學校中深入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也開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調整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應該積極地將情景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充分調動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態課堂;素質教育;策略
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學習的一個重要課程,但是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往往過于看中學生多知識點的掌握,即教學大于教育,導致很多學生上課不積極,下課不主動,教師也沒有將創新性教學方式與課堂教育進行有機整合,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產生棄學、厭學心理,降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整體效果。
素質教育理念讓學校和教師從學科的特點出發,綜合考慮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以及現階段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充分利用小學數學課程靈活性、實際性、貼近性的特點,將生活中的各種實踐與數學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結合。本文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探究提升小學數學動態課堂生成的策略,促使教師能將更多的創新性教學理念、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一、以生成為基礎,彈性設置課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準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礎性環節,通過充足的準備教師能夠比較宏觀地把握課程進度,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教學中的全部細節,如時間分配、具體探究步驟、案例引導等,只有高效科學地安排課堂,才能為動態生成活動預留時間,為教師創新性教學方法的發揮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數學課堂的預留時間和空間之所以要設置得較為彈性的原因,就是因為教學過程復雜,教學內容多樣,學生在課上也會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從而更好地促進理解,因此教師的課堂設計必須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為了提高教師對課堂的靈活把握能力,首先教師要對班級的整體數學學習進度、學習效果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尋找一個適合特定班級的學習進度安排計劃。其次是因材施教,這一設置主要是彌補整體教學方案設計粗獷的缺點,細化教學內容與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結合。
二、小組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
小學數學的實踐性很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也非常密切,小組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適應了小學數學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要求,讓整個班級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教師課前提出的思考問題、課堂上要求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加深知識點印象,同時小組自主式探究適應了“推進合作和健康競爭能力培養”的教育目的,在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們各抒己見,相互補充不足,并最終形成一個“前帶后”的班級學習氛圍。
例如學生在探究“每盒粉筆1元3角4分,每瓶墨水6角2分,學校買了6盒粉筆5瓶墨水,共花多少錢?”問題時,由于涉及“錢”“墨水”“粉筆”等學生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物,所以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比較接近,教師在安排學生小組自主式探究時,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家庭每天的吃飯花費怎么計算,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除法的計算方法,如“學校買墨水共花了3元1角,那么學校一共買了幾瓶墨水呢?”
三、培養學生靈活性,激發課堂活躍程度
通過課堂實踐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實際上不是不懂課堂內容,而是不想回應老師上課拋出的問題,這是由于學生害羞,不善于表達造成的,經過多個班級對比發現,班級中“沉默”的學生越多,班級活躍程度越低,而班級中“活躍”的學生越多,很多本來就害羞的學生也能夠被感染,并積極在課堂上發言。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時,可以將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結合,教師可以安排每個小組成員準備一張紙,并把它裁成等腰三角形,量出它的底、邊、高的長度,讓各個小組思考三角形與梯形的關系,選擇每個小組中最“沉默”的學生講解小組討論的結果。
綜上所述,新的課程改革要求的提出,實際上是我國教學進步的重要標志,以個性化、全面化為標志的素質教育改革充分肯定和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來說,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突破點,教師可以利用并激發學生的天性,將這種積極性、主動性充分應用在數學學習上,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程知識點,并思考與生活實際的具體結合,課上積極發言,在教師科學合理的引導下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可以主動探究知識點。在這種良性循環的過程中教師轉變角色認知,從“教學者”轉變為“引導者”,并最終幫助學生培養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曉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彈性設計及動態實施[J].小學數學教師,2018(11):56-58.
[2]趙永紅.談如何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J].華夏教師,2018(30):89.
[3]蘆春艷.如何有效捕捉課堂動態進行深入反思:以小學三年級數學“分數比較大小”教學為例[J].中國教師,2018(10):73-75.
[4]周忠琴.“數學—生活”雙向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