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霞
摘 要:留白是一種藝術,在歷代畫家的作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留白可以營造出無畫成鏡的藝術效果,使畫變得更加惟妙惟肖。當然,留白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所謂教學中的留白,就是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進行思考想象。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這是集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空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留白藝術;小學語文教學;運用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教育部要求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中,新課標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在寫作過程中要提高想象力,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留白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著很大的優勢,它為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留白藝術的應用,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總結人物形象特點,抓住文章的主題,并且可以使語文和現實生活相融合,讓小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留白在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留白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熱情,讓他們不受時空的限制進行充分的想象思考,提高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在教材中留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知識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想象力可以穿越時空的限制,把零散的知識碎片結合起來,使文本中描繪的場景能出現在學生前,以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中國部編版教材的作品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生動形象。它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與留白藝術相結合,為學生想象提供充足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讓學生不拘泥于課文的內容,要超越課本,超越時空的限制,進行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將靜態的課本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比如在學習《海底世界》時,學生并不能通過課本中的文字對海底世界有全面的認知,也不能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留白藝術來進行教學,讓想象作為了解課文的橋梁,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海底世界的有關視頻和圖片,向學生展示多彩多樣的海底生物;同時,我還播放海底世界有關的音效,用生動的畫面和動感的音樂來渲染氛圍,使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可以讓學生走進課文,體會課文中的情景,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二、在提問中留白,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教師培養學生的懷疑態度,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不僅要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而且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探索、愿意創新。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及時讓學生說出不理解的問題,讓學生互相交流和討論。同時,教師還應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留白藝術,使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內思考和探索。比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的旅行》時,我這樣提問:“你們去過北京旅行,去過南方旅行,去過外國旅行,但你們去過牛肚子里旅行嗎?”通過這樣的提問,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探究課文的好奇心也增大了,使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由于這是這一篇童話故事,所以,我先不急于為學生進行講解,我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思考。這樣,就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互相交流、分析、探討。學生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使課文中的情景浮現在腦海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兩只蟋蟀,通過扮演學生可以融入角色,真切地體會到當時紅頭和青頭身處的環境,體會他們內心的感情,猶如現在作者的角度體會文章。表演之后讓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享出來,同時,將自己對文章的疑問提出來讓學生一起解決與探討。這樣,在表演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激活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加強留白藝術在課堂中的應用。
留白作為一種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中具有較大的優勢。留白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進行探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向往,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展開學生的翅膀進行翱翔。在語文課堂中,語文老師不僅要設計縝密的教學內容,更要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進行思考、想象,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根據課堂教學實際充分利用留白藝術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郭月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新教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
[2]司紹喜.淺談“愉快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一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