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探春
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教學中展開活動教學,是實現新教材主體目標的有力教學方式,并且與新課程改革中的“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因此,為了促進學生提高活動參與主動性,助推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綜合素養的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需要結合班級學情去合理采取活動教學策略,實現對道德與法治新課程的突破,優化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活動教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教材作為重要承載體也有所更新,其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從2017年秋季學期便開始啟用部編新版教材,而在這一版教材內容中,每一課時的展開都圍繞著鮮明的生活經驗線索,旨在促進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能夠基于個人生活經驗去進行交流與討論,在師生、生生互動之下去實現教材理論知識的良好應用。所以,新教材對活動教學方式在新課程中的運用更加注重,也符合目前德育工作由“培養”向“學習”層面的轉變,讓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去真正認識、體驗及實踐自我,進而促使自身全面且健康地發展。
一、活動教學內涵概述
活動教學的重點在于“活動”,指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所展開的實踐性活動,存在顯著的自主性、實踐性及探索性特點,并且基本上屬于既定情境內的問題解決與完成互動?;顒咏虒W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看,跳脫出了被動接收的局面,更能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對活動教學的“活動”分析,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教學中主要指的是通過建構更具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與思考中去發展核心素養,使道德素養及法治素養得以提升。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活動教學屬于對全新教育理念的有效踐行,更能體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同步提升有著明顯的助推作用。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中開展活動教學的先決條件
1.教師自身素養需相應提升
新教材的啟用對于廣大教師而言,不僅有挑戰也有機遇,所以初中道德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素養的提升,才能夠滿足新課程、新教材、新理念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具體來講,身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堅持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在新思想、新理論的不斷更新下去豐富社會人文知識,通過教育方法的創新去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該課程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2.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新教材對于學生的親身體驗、感悟及分享更加注重,所以為了保證新理念得到落實,采取活動教學方式必不可少,然而不管是教學理念,或是教學方法及內容的改革,都需要通過良性師生互動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倘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以嚴肅面孔面對學生,勢必會讓學生心生畏懼,而在壓抑的課堂氛圍下,對活動的參與主動性也會有所降低。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中,為了保證活動教學效果,則需要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愉悅身心的前提下去發散思維,真正投入實踐討論當中,促進其主體發展。
3.保證活動教學的開放性
活動教學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不應該局限于課堂,還需結合教學內容向校外拓展,必要時可開展校外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融入社會大課堂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去體驗道德與法治新課程知識,從而在實例中去加以檢驗與應用,助力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構建,全面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三、活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中的主要形式及具體應用
1.參與體驗型活動教學
在活動教學開展中,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極為關鍵,失去這兩點勢必會導致課堂教學回歸到“灌輸”模式,唯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才能獲得深刻且多元的情感體驗。立足學生自身發展,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以及問題解決經驗,都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在對活動教學內容及方式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道德與法治新課程中較為枯燥的內容轉變為更多體驗性的活動,比如情境表演、角色扮演、游戲拓展等,從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形成情感體驗,使其對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及法治素養。如此看來,參與體驗型的活動教學方式是對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突破,旨在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直接接觸道德與法治現實教育的機會,在參與和體驗的活動中去聯系個體生活,通過更具意義的聯結去提高課程學習的實質意義。
比如,在講解“家的意味”相關內容時,教師便組織學生開展與父母角色互換的參與體驗活動,以“今天,我來當爸爸(媽媽)”為主題。在角色扮演的活動體驗中,讓學生切身感受父母為家庭的默默付出以及來自家庭的溫暖,從而促使學生想到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對“盡孝在當下、盡孝在眼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春運”為環境背景,創設情境表演劇,將春運中涌動的人群呈現在學生眼前,在一幅幅喜悅、期盼、焦急的神情中去感受中國人對于過年團圓的重視感,進而對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家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又如,在講解“增強生命的韌性”相關內容時,為了避免“挫折教育”的內容陷入傳統說教模式,教師便可結合學生的成長實際情況,通過創設“如果期末考試成績不夠理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角色帶入中去體驗同樣的挫折,然后對相同挫折給出的不同情緒感受與反應的成因進行分析,而這些主要原因則是人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從而在學生的參與體驗下去教導學生在面對挫折時要及時自我調整,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勇敢面對。
2.討論探究型活動教學
基于學生自主獨立的前提去展開討論,主要針對活動教學中存在的疑惑或個人感知,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討論下學生不僅能夠深化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也能透過他人角度去多層次審視問題。而探究則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針對某一社會問題或是自然現象展開資料查詢、假設設定及研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主要是對他人觀點或幾種不同觀點進行探究,所探究的問題大多存在矛盾性特征。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便可引入真實的社會生活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如有必要還可將真實的法治案例進行引入,讓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經驗,在討論探究中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的正確觀念,使其價值取向、法治素養、道德品質等學科素養得以正確樹立。
比如,在講解“遵守規則”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規則”與“自由”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有更加明晰的把握,并且在今后生活中將自覺遵守規則落實到位,同時還需學會如何維護與改進規則。而這部分知識對于初中生而言較為抽象,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之前先對學生在遵守規則方面存在的困惑進行了解,開展以“設定規則是對自由的限制還是保障”為主題的辯論賽,從而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步理解規則與自由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隨后還可設計“能不能闖紅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社會規則的遵守既要自律也要他律,進而逐步從內心去提高對規則的認同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同時在對學生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時,應當立足教學內容去展開討論探究,避免傳統的枯燥說教與機械記憶模式。
3.行為實踐型活動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有著明顯的實踐性特征,而開展行為實踐型活動教學的主要手段為社會調查、訪談等,其中社會調查則是就社會生活中某一問題、事件去展開深入調查,主要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進行信息的收集,匯總與分析調查報告,進而得出客觀結論;而訪談則是要求學生針對調查對象,以談話方式去獲取真實信息。然而從現階段實情來看,社會調查、訪談活動的組織存在一定的難度,不過教師可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初中生認知水平設定社會調查與訪談主題,從而指導學生對調查問卷、提綱進行設計,并且以小組合作模式去推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過程進行全程監督,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及社會實踐能力。
比如,在講解“服務社會”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提出“留守兒童”“垃圾分類”以及“交通擁堵”等為主題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小組選定主題去展開社會小調查,有效拓展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途徑,使其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促進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同時為培養學生對社會的服務與奉獻意識提供了有效途徑。又如,在講解企業發展、人大代表、司法過程等內容時,由于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距離,所以,教師便可引領學生走出教室,通過參與實踐法庭旁聽、社區志愿者等活動去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也讓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再拘泥于枯燥的課堂說教,促使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有所增強。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需要認識到傳統教學方式與如今的新課改理念和新教材內容存在不相符合的地方,所以教師需要高度重視活動教學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突破,基于學生生活實情去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從而在活動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知識。歸根到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向學生開展價值觀教育與法治素養教育,而活動教學形式的豐富并不意味著絕對化與盲目化,所以我們還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對活動教學方式靈活選用,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曉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感悟[J].學周刊,2018(7):71-72.
[2]安華鋒.活動教學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初探[J].學周刊,2017(27):29-30.
[3]陳為,毛建明.活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路徑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11):7-10.
[4]徐欣.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 新課程(中),2017(4):81.
[5]戴永紅.互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7(8):136.
注:課題名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探究與分享”活動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2019]PLG32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