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
摘 要:“板塊式”教學方法是近幾年公認的最優秀的教學方法之一,適用于絕大部分年齡段的學生和絕大多數的課程,能有效提高課程復習效率。主要分析板塊式教學的概念、特點和作用,旨在探討“板塊式教學”在初中生物總復習課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生物;板塊式教學;總復習課
近幾年,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不少老師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其中,“板塊式教學”就是最突出的教學方法之一。
一、“板塊式教學”分析
“板塊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有的課程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根據知識的相關程度或者一定的規律性將其劃分成幾大板塊。這種教學方法一般在所有課程授課完畢后應用在課程的總復習中,是一種綜合性比較高的教學方法,比較考驗學生對整個課程的掌握程度和對知識點的熟悉程度。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差別性較大,內容跳躍性大,但是板塊內部的內容差異性比較小,并且知識點關聯性比較大,能夠串成一個知識網,便于學生舉一反三,理解和記憶。
二、“板塊式教學”的特點
“板塊式教學”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具有層次性,第二,每個板塊側重點不同。層次性是指板塊式教學的內容是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有序推進的過程,重點突出,結構明朗,每個板塊劃分得很清晰,學生學習起來也一目了然比較輕松。板塊式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版塊的側重點不同。同一個版塊知識點的集中組合,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或者是某一類問題,這個特點十分突出。在板塊式教學的應用中,基本上是不會存在兩個大體相同的版塊闡述同一個問題的,有的話這兩個版塊也應該歸納為同一個版塊,這樣才符合板塊式教學的特點。
三、“板塊式教學”在初中生物總復習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板塊式教學將整個初中生物課程零零散散的知識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總結,相當于學生進行了二次學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一邊鞏固熟悉的內容,一邊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知識板塊的劃分幫助學生理清了復習思路,掌握了知識規律,一個一個板塊重點各個擊破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復習起來更有信心也更加認真,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
2.把握生物學知識規律
板塊內部生物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比較大,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復習頭緒,有利于學生用比較法幫助記憶。比如在初中生物總復習時,如果根據教材的編輯思路,學生要復習很多零散的知識,任務繁重導致效率低下。這時老師可以先將全部教材內容劃分為幾大板塊,構建完整的生物知識體系,方便學生從基礎到總體理解記憶,在腦海里還原生物學內容。
四、“板塊式教學”在初中生物總復習課中的應用
1.完善知識體系,幫助理解記憶
初中生物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才開始接觸的新課程,沒有教學基礎,并且生物教材上面的知識是十分分散的,相同知識板塊的不同內容可能會在教材上下冊分開闡述。比如七年級上冊中提到了《生物和生物圈》,下冊內容又出現了類似的《生物圈中的人》,這樣會混淆學生記憶,不利于學生完善生物知識體系。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教導學生運用板塊式的總結方法,將零散的知識點分門別類,在分類中找到知識的規律和復習思路,這是一種十分靈活也十分有效的復習方法。
2.歸納分類,確定專題
在初中生物的復習過程中,如果老師按照教材來進行總復習,并不能體現出復習的目的和效果。學生也只能跟著機械式地進行學習記憶,抓不到學習重點,復習沒有主次,時間長了之后很容易因為復習過程的枯燥產生厭煩情緒。將板塊式教學應用到生物復習中,就是打亂課本原本的編寫順序,改為用知識間的關聯將零散知識串聯起來,比如確定“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板塊,可以分為動物的結構層次、植物的結構層次和人體的結構層次。這種方法可以給學生劃分出辨別度較高的知識板塊,加深記憶。
3.創新出題方式,重視題目之間的聯系
初中生物考試尤其是中考一般都是聯合出題,題目不會局限于教材的某一單元范圍,題目靈活性較大。有的題目綜合性比較強,很考驗學生對于生物學的整體把握。在復習階段就開始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控能力,有利于學生在考試中應對比較復雜的綜合題型和解決難度較大的題目,提高考試成績。
綜上所述,“板塊式教學”是經過不斷實踐總結得出的高效教學方法,非常適合學生的課程復習。在初中生物總復習中,學生利用這一方法有助于將知識歸納分類,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對課程的把控程度,在考試時以不變應萬變,考出良好成績。
參考文獻:
[1]戚之琳,齊世美.QQ群輔助板塊式、框架式教學法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14-15.
[2]相佃國.“板塊式問題組教學設計”在高三復習課中的運用[J].化學教學,2012(2):15-17.
[3]趙睿英.利用變式進行板塊式教學提高復習效率:高三數學復習課“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教學實錄[J].上海中學數學,2014(12):9-1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