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華
摘 要:教師要研究教材,精心備課,依據文體特點,恰當地確定教學內容。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生動、有趣、新穎、高效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靈動簡約,富有“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語文味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集綜合性、人文性于一體。為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積極投身到教育教學研究和新課改當中去。教師要用教學藝術讓學生愛上語文,語文才能真正地王者回歸!
一、教師要研究教材,精心備課
教師在備課時,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由粗放到具體,打破年級和單元的限制,對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梳理和整合,研究其特點和規律。大膽取舍,以課文為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深挖教材,精心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一著不慎,則會“滿盤皆輸!”教給學生什么?如何教?就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研究。教師要對文本精讀細讀,深入鉆研。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教師備課時,重點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爸爸是如何幫助我一步一步爬下懸崖的?”“我從這件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分析。“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爸爸的語氣,并理解“下來吧,”這句話后面的標點符號。這句話后面用了逗號而不是感嘆號,體現了爸爸當時語氣的溫柔,如果是用了感嘆號,就說明爸爸當時是命令的語氣,這會使懸崖上的我更加緊張,我可能會掉下懸崖,后果將不堪設想。如果用逗號,就能體現出爸爸的冷靜和智慧,更能體現出爸爸幫助孩子的方法得當,也體現了爸爸的教育藝術高超,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師要依據文體特點,恰當地確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曾說:“教什么出現了偏差,怎么教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信度與效率。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這幾個方面:(1)在品味文本語言中確定教學內容。(2)在探究核心問題中確定教學內容。(3)在感悟作家情懷中確定教學內容。(4)在剖析藝術手法中確定教學內容。如《故鄉》中的“變”和“橫”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作者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本應該是依戀的,但“我”卻沒有一點不舍,這是為什么?是因為故鄉的景、人、物、情、都變了,從而引出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進而分析閏土和楊二嫂變化的原因,再進一步地探討文章的主題,層層突破。再如:《范進中舉》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可以放在對情節的分析上。通過對“范進中舉,喜極而瘋”這一情節的分析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范進、胡屠夫的性格特點,進一步理解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
三、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文體特征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情、知識結構選擇豐富高效的教學方法。恰當地運用講解、提問、朗讀、默讀、討論、練習、小測驗、辯論、競賽等教學方法。
其中用心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提高“讀”的質量很重要。讀得再多,沒有質量的保證,也難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率。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文本,仔細揣摩,反復體味,內心融入。教師要求學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讀;教師選好讀的重點,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于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默讀、自由讀、引讀、范讀、配樂讀、師生、生生互讀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以《記承天寺夜游》這篇美文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朗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通過不同層次的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悟到文章的內在美。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藝術特色和“閑人”的深層意蘊,就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語文教師要有創新精神,研究教材體系,依文定教。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創造生動有趣的高效語文課堂,上出語文的特色和“語文味”,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還語文教學一片安靜和明朗的天地。
參考文獻:
王君.名師進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