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
摘 要: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培養,同時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夠健康成長。對語文教學工作中,如何有效整合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整合與發展
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實現人文素養的同步成長。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一)提高教師對教育的熱情
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缺少感情的教學工作,無法將教育工作所必須要具有的人文性充分體現出來。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在他們的眼中教師的能力是無人可以超越的,他們會對教師的言行進行模仿。因此,教師必須要對自己的職業心理狀態進行調整,完善自己的言行和人格修養,將這些視作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不斷影響。在這樣的教學中使學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對學生也實現教育工作的有效進行,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二)教師要保持童心
小學教育中,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以此作為思考問題的指導。從思想上讓學生親近教師,拉近距離,強化情趣。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講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學生的言行舉止,從心理上與學生成為朋友。
(三)改變傳統學生觀
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給予足夠的尊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努力地改變自己的教學定位,從知識點的傳授者變成引導者,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向所有學生,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關注,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也能夠健康發展。
二、扎實突出識字、寫字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記憶、閱讀的黃金時期,學生在此階段更是人格,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學生進行扎實的知識累計獲得,可以說無捷徑可以走。閱讀過程中大量的閱讀需要以識字為基礎,在現階段的課程教材內容搭建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內容,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強調多認少寫,盡量為學生的閱讀、廣泛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騰挪出更多的有效時間。教學活動中教師為能有效地深化課程教學目標,需要在識別漢字教學的時候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措施,不斷地深化教學有效性,使教學效率有提高。
教師在識字教學活動開設之前,先要通過分解字形、反復認讀的方式達到練習的目的,以在引導學生識別字方法的同時,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識別字的規律,深化學生的識別字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個性化教學內容的引入,在識別字教學的時候,能更好地深化自身的體驗,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在漢字學習的同時,了解到其中的深意。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柳樹”的“柳”字,學生能在教學中通過實物聯系的方式,聯想“柳”字的右邊就如同柳樹長出的長長枝條,“彎”就如同曲折的山路等,教師使用此類方式能突出漢字的主體性;又如,小組合作識別漢字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解讀,鼓勵學生深刻的感受漢字表意性和形象性的特點,教師不要將漢字看成是死板的抽象符號,其實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要傳承一種文化,一個漢字是一種文化意識的終極體現,教學中若能將識別漢字擴寬到生活領域內,能在認知廣告牌,收集商標的過程中識別漢字、認知姓名、學生便會對中國漢語言文化有新的感悟和認知,這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有積極的影響。
三、拓展閱讀領域,讓學生大量開展閱讀
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內容學習的時候若沒有對應的較大閱讀量支撐,識字教學的任務就較難達成,教材中安排的課內閱讀,不但能為大量的識字教學提供較好的語言環境,更是學生認知能力獲得發展的前提保障和情感體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合理使用各類教學方式,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使得學生能形成較好的語言感。
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內容,譬如帶領學生閱讀《孔融讓梨》讓學生學會兄友弟恭;帶領學生閱讀《游子吟》,讓學生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帶領學生學習《孟母三遷》,讓學生了解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生經過大量累積后能更好地進行知識內容的內化,通過文字閱讀形成較好的文學修養,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打下基礎,也能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受到人文熏陶,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重視自身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調整,最大限度地與學生融合到一起,開展高效的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給予同等的重視,做好兩種素養的整合工作,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彩霞.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7):12-13.
[2]寇蕓.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成才之路,2012(12):46-47.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