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
摘 要:小學生的主要特點就是年齡偏小,思維容易發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積極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有利于學生融入課堂,專心聽講,認真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是教師大篇幅一味灌輸,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吸收,還可能導致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思維渙散,不知道在想什么,學生思想與課堂脫離。所以,課堂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可以采用情境模擬的教學模式進行互動,如此,既能夠充分講解語文課文知識,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
關鍵詞:小學生;注意力;小學語文;情境模擬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想豐富課堂形式,充實課堂內容,教師就應該學會創新,擺脫陳舊的臺上教師講,臺下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模式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也迎合不了學生的口味。本身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新鮮事物的不斷出現,小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和設備也越來越多,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也失去了吸引力,教師就應該自我反思,對自己的課程設計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可以在教學模式上進行突破和創新,比如上課的形式生動豐富化,采用情境模擬的形式將課文內容立體化演繹。
一、情境模擬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本身就存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包括小學語文在內的所有學科都應該注意課堂氣氛的調動和課堂模式的創新。而情境模擬教學模式特別適用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和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孩子這一天性,應用于課堂教學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把課文的內容演繹成情景劇,并且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角色,還分配相應的語句臺詞,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加強協作和團隊意識,共同完成情境的模擬,展示書本上純文字的內容。這樣生動的演繹,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讓學生對展示的故事情節印象深刻[1]。比如《白楊》這篇文章,就可以以作業的形式布置任務,分組演繹情節。讓學生分別扮演爸爸、哥哥、妹妹、白楊的角色,穿插的對話就是他們的臺詞,在對話的過程中把白楊的特點一一陳述出來。這樣的情境模擬形式比單純的朗讀和背誦效果更好[2]。而且,也給了學生一次展示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勇氣。有的語文課文情節更加復雜,可以找更多的學生共同參與進來,這樣也能夠激發和促進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他們對語文課程的熱愛。
二、情境模擬教學模式,有利于拓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
在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情境模擬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效果初見成效。但是單純的對話或者旁白的形式進行演繹,對于課堂的豐富度還是不夠的,一次兩次,大家感覺比較新鮮還可以,時間長了學生就可能會產生視覺疲勞,整個上課狀態也就比較單調乏味。學生沒有新鮮感,最后可能也就回歸了最初思維渙散的狀態[2]。
(一)融入音樂,豐富內容
單純對話式的情境模擬比較單調,可以融入背景音樂,讓整個情境在語文課堂中的展示得更加生動活潑一些,學生觀賞的美感也強烈一些。在學生朗誦或者朗讀課本的時候,放一些輕音樂活躍課堂氣氛,和課本情景相匹配的音樂對語文課程的情境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二)融入繪畫,拓展思維
除了之前提到的故事類演繹的方式進行情境模擬以外,還可以融入背景音樂,對于課堂氛圍提升有明顯作用。除了這兩點之外,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一個思維導圖的運用,讓學生由一個點聯想和延伸出更多的點,拓展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的思維延展。比如一個故事情節有多個任務關系,這時候就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展示。思維導圖完成后,還可以在班內進行分享和探討,這也是促進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的一種形式。除了繪制思維導圖,還可以發揮繪畫的基礎和才能,現在小學生大多都是多才多藝的,而且學生個人的想法也比較多,可以在課堂上發揮個人特長,將語文課文中的實物特點進行繪畫展示,并在旁邊進行文字標注,這也是一種拓展思維的學習方式[3]。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時代在創新,教師也不能落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模擬的形式將課文的內容立體化演繹,可以促進和幫助教師,使其上課的形式生動豐富。利用情境模擬的教學模式,促進和幫助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提升。在運用情境模擬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融入音樂,豐富內容,讓整個情境在語文課堂中的展示更加生動活潑;除了之前提到的故事類演繹的方式進行情境模擬,對于學生的課堂氛圍提升,可以融入背景音樂之外,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將語文課文中的實物特點進行繪畫展示。多種形式共同替換和設計,對小學語文學習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教師應該充分備課,進一步豐富情境教學模式,從而為小學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梁辰.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黑河學刊,2015(6).
[2]吳永梅.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5).
[3]李盛青.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與運用[J].北方文學,2011(6).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