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禎
摘 要: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行為特點、性格品質的關鍵養成期,通過強化班級管理,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氛圍非常重要。因此,重點分析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創新策略,旨在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是班主任老師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班級管理,能夠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舉止,并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建設和心理成長。因此作為小學低年級班主任,需要充分認識自身責任之重,努力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細心關照每一位學生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尤其面對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除教書育人外,更重要的是對小學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培養。小學生離開家庭和父母的庇護走進學校,內心充滿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與膽怯。此時,老師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可能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巨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愛心”已經成為小學班主任老師必備的職業素養。為了實現班級管理的目標,充分發揮老師“園丁”的作用,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每個班主任老師都應努力去做的事情。班主任老師應重視每個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在班級生活中,細心關照每個學生,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多表揚、多鼓勵、多使用肯定的語氣,讓學生喜歡自己、相信自己[1]。師生間友好關系的建立能夠幫助班主任老師更有效地進行班級管理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試想在老師的鼓勵、關愛之下成長起來的小學生與經常受到老師批評、責備甚至無視的學生,其心理狀態將會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在學生的一生中,個體間的差異也是從此時開始逐漸拉大的。班主任老師要深刻意識到自己對待學生的態度可能給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想要做到完全的平等可能比較困難,但關注、關愛、關心確是對小學班主任老師的必須要求。尤其對于班級中成績較差、性格孤僻以及“刺頭”的學生來說,老師的關心更加重要。
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構建積極向上的班風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不光是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重點工作,也是整個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這里的良好習慣既包括學習習慣,也包括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脫離父母的照看進入學校,加上當代社會獨生子女家庭的影響,很多小學生還都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在一些學生身上,還存在著不良因素。此時,班主任老師就要借助自己建立起的平等師生關系和學生對自己的信賴和崇拜,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和引導作用,對小學生的各項行為給予正確的指導,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2]。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較差,因此單純的言傳身教能夠起到的行為規范作用有限。班主任老師就要借助一些課上活動、班級活動、教學游戲等來輔助進行正確習慣的培養。例如,在管理班級秩序時,以“123木頭人”的游戲形式進行。制定相應的規則,當班主任老師說“123,木頭人”時,全班同學都需要保持當前的狀態不動,若有人“犯規”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以游戲的方式,逐漸培養學生規范自身行為、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班級風氣的優化要建立在小學生優秀習慣的基礎之上,當一個班級內的學生都能遵守紀律、努力學習、熱愛老師、熱愛同學時,這種積極的風氣將會在學生間不斷被發酵,通過集體的力量被放大,進一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強化與家長間的溝通,全面提升班級管理水平
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老師要與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及時將學生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同時也通過家長了解更多關于學生成長情況的信息,通過學校和家庭間的有機配合,給小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帶來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在家長會、家長公開交流日,或者班級內部的家長微信群,班主任老師要將班級的各種活動、小學生的在校事跡、班級建設的成果等進行分享,以取得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從而更有效地進行班級管理工作。班主任老師還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在校狀態,及發現異常時向家長詢問相關原因,同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課下學習中是否遇到一些問題,并充分吸納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的建議和意見,以便對小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班級管理的意義便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使得班級管理的好處最終作用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上。
總之,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難度大、內容多,要求班主任老師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面對學生、處理班級的各種事物。同時班主任教師還要具備創新精神,不斷為班級管理效果的提升“出謀劃策”,強化自身工作水平,給小學生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
參考文獻:
[1]陸秀梅.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策略之管見[J].名師在線,2017(13):96.
[2]楊小平.淺談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2):47.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