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長文
摘 要:當今社會,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中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城市務工。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愈發普遍,在針對農村兒童的教育中,他們往往表現出“厭學”情緒。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為農村小學教師所面臨的頭等大事。根據個人教育經驗與近年來理論研究成果,結合課堂實際,進一步闡述此問題解決方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厭學現象;學習興趣;教育方法
眾所周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家長的陪伴,但在農村留守兒童中,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陪伴的缺失是造成他們厭學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更多關注此類學生的身心健康,給予極大的關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時刻在身邊,以教師的陪伴,彌補家長的缺失,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厭學問題。
一、關注家庭教育,樹立家長正確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厭學”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他們在平常的生活中經常處于一種"放養"狀態,缺乏家長的監督與管理。鑒于此,教師要為留守兒童的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的教育觀念能夠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留守兒童的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導致了他們在教育孩子時顯得非常吃力,不知道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師可以多與留守兒童家長進行交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他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陪伴的重要性,要求家長有意識地將正確的教育觀念融入教育行為中,不能一味縱容孩子,不能將教育工作與責任全部放在學校與教師身上,讓家長意識到將孩子送入學校不是把孩子放進了“保險柜”。同時,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長而非教師,只有教師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活動。教師在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首先要讓家長明確,家長的個人素質與素養能夠直接影響孩子,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教師要讓留守兒童家長意識到自身的言傳身教在家庭教育中擁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在擁有較為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后才能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
二、重視感恩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生活艱辛
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只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家長外出務工的不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口頭講述僅僅讓學生有了“生活不易”的觀念,但是這樣還不足以讓學生認識到家長的艱辛。要讓農村留守兒童意識到家長的難處,首先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工作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工作的艱辛。其次,要讓學生了解父母所從事的工作,與教師工作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在社會中立足是何其困難,使其逐漸體諒家長。在此之后,教師要向學生灌輸感恩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能有現在的生活條件是父母艱苦奮斗得來的,從而產生感恩觀念,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抱著感恩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當中,在學習中收獲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熱愛學習。只有通過認識到家長在社會中立足的艱辛,才能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在經過諸如此類的感恩教育之后,讓學生帶著感恩父母的目的去學習。
三、教師傾注感情,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在經過家庭教育與感恩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初步擁有了對學習的興趣。經過情感教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改變“厭學”情緒與心理。教師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提升個人情感修養,學生在課堂中每分每秒都深受教師影響,如果教師在授課時帶著個人情緒,勢必影響到學生學習時的心情,導致教學效率下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如果教師滿面春風,心情愉悅地走進教室,讓學生感到親切,他們的學習熱情隨之而來。以教師自己的積極情緒來影響和刺激學生,引起他們的心理產生積極方面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相應提高。同時,要展開定期家訪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時刻關注。這樣一來,教師傾注對教育工作的熱忱,對學生的熱愛之情,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師在面對留守兒童學習興趣培養的問題時,首先要關注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從根本上讓家長與學生改變對待教育的看法。其次,教師應重視感恩教育,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了解到家長在社會中立足的艱辛,為自己能夠受到教育所付出的辛苦,讓學生帶著感恩之心學習。最后,要通過情感教育的方法,用教師自身對教育工作與學生的絕對忠誠的真情實感,從心底打動學生,并以家訪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時刻受到關注,彌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職位缺失。總而言之,在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絕對不能馬虎大意,應充分采用上文提及的方式方法,讓他們能夠全方位發展,擁有健康的身心,受到良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東雪.淺談如何提升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7(33):28.
[2]崔媛媛.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學習興趣提升個案研究[D].遼寧大學,201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