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種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同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本文結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從課堂教學設計中增強文化自信、學科能力培養中樹立文化認同、主題探究活動中培養文化自覺三個方面探索提升中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程。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文化自信 ?提升方法
一、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增強文化自信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關注學生對優秀文化的認知,要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感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增強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自信。
在《道德與法治》教材彰顯著濃濃的文化底蘊。七下第三課《青春有格》中引用了孔子“行己有恥”、朱熹“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孟子“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底線意識。本課還引用了《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鼓勵學生革除自身舊習,展現人性美德。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設計的素材選取中,我們還儒雅地增加了諸多文化元素,如:第七課《家的意味》中家文化。家在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家在“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家在我們歸心似箭的步伐中;家在歡聲笑語的年夜飯桌上;家在我們的家規家訓家風里;家在“百善孝為先”的傳承中;家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家國情懷中……又如:第八課《探問生命》中生命文化,新授課教學時我們以課前制作的電子相冊《童年!你好》為導入,以視頻《生命接續的力量》為話題,以《命運交響曲》為背景,幫助學生體悟“作為人類進程鏈條中的一環,我們不僅接續著前人生命的精華,也應承擔起人類永恒的接續責任”。生命的傳承是爸爸是蒙古族、媽媽是漢族的血脈關系;生命的傳承是用于捐出身體器官挽救他人生命的正義之舉;生命的傳承是我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大西北、我要回鄉發展的忠誠志向;生命的傳承是我雖生活在海外、我仍自豪我是炎黃子孫的文化自信。
二、在學科能力培養中樹立文化認同
教師要深入探討、精心設計,在教學時限內既不喧賓奪主,又能生動而鮮明地突出重難點,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學科思維能力,如辯證思維能力、多角度思維、聯系思維等,通過活動設計、思維能力鍛煉,讓學生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一步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中,我們適時開展了學科能力培養活動。如:七上第七課《讓家更美好》教學中,針對“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例如“埋兒奉母”“戲彩娛親”“刻木事親”等故事展開討論思辨活動。學生不斷在質疑探討中得到了以下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亦有糟粕,我們既要繼續傳承傳統美德“孝”的精神內涵“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孝敬父母也要基于民主平等,在當今時代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上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七下第六課《集體生活邀請我》教學中,針對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培養學生用聯系的思維分析問題,認識到個人與集體是密不可分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相互依存的,每個人都應盡己所能為集體發展做出貢獻,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這符合古語“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又如:七上第三課《認識自己》中,老子說:“人貴在認識自己”。我們通過展開“照鏡子”活動,引導學生從自我反思、他人態度和集體評價等多角度來認識自己,能全面看待自身優缺點,客觀對待他人的態度與評價,重視集體的意見,并逐步樹立“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矣”的文化認同。
三、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培養文化自覺
主題實踐探究輔助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形式。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開展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的文化教育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廣大青少年從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汲取博大悠久的傳統文化中賦予的豐富的思想道德養料,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在《道德與法治》主題探究中,我們設計了一些實踐活動。如:七上第七課《親情之愛》中,我們倡導感恩有三種形式:用心來感覺,用語言來表達,用行動來報答。具體操作為“四個一”,即一件小事:孝敬父母在行為表現為幫助父母。請你通過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為父母分憂;一次交流:與父母交往,應主動架起溝通的橋梁。我們可以和父母交流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困惑,也可以走進父母心靈,了解他們的心情感受;一份表彰:孝敬父母更應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自己的進步,通過努力贏得一份表彰,讓父母開心;一封告白:一句贊美的話語,一段真情的告白,請你將它們濃縮在一張精美的卡片上,給父母一份美麗的禮物。在“孝心”轉化為“孝行”中,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文化自覺。又如:第一課《少年有夢》中,開展“少年中國夢 青春勇擔當”主題教育活動,從習主席自身的少年夢發展為中國夢歷程,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人生夢想,并邀請老師、家長和同伴提出實現夢想的可行性建議。幫助學生在認知上全面了解中國夢的豐富內涵、情感上充滿實現中國夢的自信、行為上增強踐行中國夢的自覺性,為學生播種夢想、點燃夢想,為實現“中國夢”增添青春能量。在“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功崇惟志,業光惟勤”的體驗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文化自覺。
以上是結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重點挖掘其中對社會責任,包括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尊重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等素養的培養。當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不是單一的、割裂的,在《道德與法治》實踐中我們將在延續文化自信培養的基礎上,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的發展繼續探索挖掘、創新實踐,為學生培養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