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藝倩
摘?要:導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指導為主導、同時注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教學主體和師生協同合作來完成的一種有利于促進整體教學優化發展的教學模式。感恩教育是教師在嚴格遵循教育理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靠攏核心素養價值需求,去探尋思想政治課本中有關的感恩的素材、去搜集社會上的感恩事例,引導學生感恩的情感迸發,認同感恩理念,樹立感恩情懷,并愿意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刻踐行感恩行動,將知恩圖報或施恩他人的道德理念貫穿于整體活動。導學案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感恩教育中的運用就是挖掘出教材內所涉及的感恩材料中的感恩內涵,提煉出有意識有價值能現身說法且與現實接軌的感恩情懷的內容。
關鍵詞:導學案;感恩教育;生成;以學生為本
一、 導學案的生成過程探討
20世紀80到90年代之間導學案被提出,其產生于基礎教育實踐中運用良多的草根式的教學模式。在此之后的近三十年間,草根式的教學模式逐漸成了歷來每次中小學教學改革的熱點議題及參與改革的大部分學校爭相效仿的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的具體形式是:學案是載體、導學是方法,并以教師指導作為主導,同時注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教學主體和師生協同合作來完成的一種有利于促進整體教學優化發展的教學模式。導學案十分推崇以學定教的科學理念,轉變的是教學為首的課堂教育,追尋的是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相統一的三維一體的自主價值目標。在學案導學方面的價值訴求是多樣的,其中“以學定教”的實踐理念來改變“以教為主”的教學固有模式,去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新型課堂,以此來提高教學的質量,提升導學案的核心價值訴求。
導學案的生成過程如下,首先是教師預先根據學生的學情來設計導學案。如《文化生活》中“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學,首先教師應當根據要求分層次設計三個導學案:其一,一般性要求的導學案。包含有學生的學習目標的準確定位、重難點問題清晰分析、課本知識構成的準確剖析、課本閱讀學習方法的詳細介紹;其二,針對學習能力中上等的學生所設計的導學案。此導學案主要涉及構建知識圖表、拓展課本內容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具備延展性的課堂問題、鍛煉學生的答題思維、解題思路等;其三,設計針對后進學生的導學案。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育公平、分層導學的原則,做到全體同學的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學案導學的生成過程應該是動態的。第一點,發揮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同時配套課程開發中運用的學校的各種教學資源來進行自主學習。第二點,交流問題,互幫互助。自學是首要完成的任務,學生在自學后應互相交流,彼此闡述自學中的收獲和問題,討論探究自學成果,落實導學案中的知識點。第三點,問題總結,課堂呈現。注重同學間互相交流、力主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第四點,完成學習,鞏固知識。前三步完成之后,應使用導學案中的練習部分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完成導學案所預期的目標。
二、 基于導學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感恩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模塊的感恩教育指的是教師在嚴格遵循教育理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靠攏核心素養價值需求,去探尋思想政治課本中有關的感恩的素材、去搜集社會上的感恩事例,進行匯總分析,考慮結合所教授的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接受能力、三觀構建情況及價值取向,創設有特點的感恩教育,營造和諧的感恩學習氛圍,注重引導學生感恩的情感迸發,認同感恩理念,樹立感恩情懷,并愿意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刻踐行感恩行動,將知恩圖報或施恩他人的道德理念貫穿于整體活動。
教師在教授課程時時刻注重恩價值傾向的教學內容的講授,將感恩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學習中,建設感恩教育情境,開設學生合作學習組,這一系列的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感恩、深度地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意志、促使學生習慣性感恩的常態。高中思想政治課感恩教育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行為的教育形式,它初始的時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滲透教育,隨著感恩教育的進行,終有草種萌發的那一刻,終有向陽而生、綠意盎然那一刻。
三、 基于導學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感恩教育的策略建議
感恩教育是現在比較熱的話題,而關于感恩教育的實踐教育方式方法,也被很多人做過闡述,一般即指的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專業的研究生,筆者將從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和教學見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悟,運用研究生階段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探討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如何運用導學案滲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立足導學案視角,為感恩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做出努力和嘗試。
(一) 教師踐行教師觀要求,時刻踐行終身學習理念
目前教育追求正在從追求知識,逐漸過渡為追求素養,對素養的追求是教育界在完成普遍知識教育的大體情勢下,推出有利于更好追求的目標。只有教師能夠擁有完備的學科素養,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制意識和公共參這起點相互交融此次依托的內在要求,才能更好地發思想政治課的功能,尤其是教書育人中的育人功能。
在當前國際注重素養培養的大環境下,在相關教育的不斷完備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已經使我國教育進入了素養時代了,學生不再是知識與技能的機械學習者,他們是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體,是思想政治課感恩教育課程真正的主人,學生掌握學習能力,知識了解的豐富情況是教師無法想象的,想當然的教學不但會造成自身教學失誤,還會造成學生厭學情緒及逆反心理。刻板的簡單灌輸式的教學是被教育界批判的腐朽化陳舊式的呆板課堂,而創新形的,開放式的,教師轉變為輔助角色的新型課堂是窮則思變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以得出,基于導學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絕對不應該是封閉的體系,他的教學過程也不應當是固定不變框架。而應該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大范疇生態系統,即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循環往替的教學圈,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靜態孤立的教學流程。
(二) 教師不斷探索教學規律,優化現行教學模式
行動是里面的體現,行動是改變當下的法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要求教師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不斷地去嘗試探索擁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可行性的教學方式,時刻秉承“揚棄”的態度,落實三維目標,探究具有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秉承開放包容的心態,秉承培養學生感恩情懷,在現有的教學方法中進行匹配篩選,并且做到按照新的要求進行適當的合理改進。在導學案運用下的課堂,一定是“以學生為本”課堂,當面對現在思維活躍、渴求知識、務實求真的新時代個性鮮明的高中生,教師要改變曾經駕輕就熟的講解接受型的教學模式,必須時刻關注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原生態和時代價值取向,注重建設課堂上的具有連續性、社會性、正面性的于自身關系緊密,又具有升華價值的,對學生情感價值觀念提升,生命體驗的形成,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
(三) 思政課教師自身需具備感恩素養,能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
教師是學生成長中伴隨時間最久的伙伴,是學生成長中最有權威的標桿,是學生成長中一面清晰的鏡子。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普遍都存在的向師性和模仿性,這就使得教師的言行舉止會讓學生產生極強的效仿效應。所以教師本身的個人素質和人格對學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健康豐富的文化氛圍,用師格魅力來帶動和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做學生懂得感恩、踐行感恩的榜樣。榜樣的魅力是無限的,是歷久彌新的,是會讓人有趨向性和學習性的。榜樣在教學方面的應用被稱之為榜樣引路,它是感恩教育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別教師運用身邊發生的事例來教育學生,這樣的教育形式會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能讓學生更易接受、更易學習。
(四) 充分利用教材找到準確切點展開感恩教育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全方位能力,教育教學的所有行為必須圍繞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并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及受益終身的能力。教育改革的進行如火如荼,在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教材的改革,其中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重要的德育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觀念,根植學生傳統美德,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主陣地。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也在隨之推進,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內容設置和安排也越來越靠近學生生活和身心發展規律,這其中就有許多感恩教育可用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內容,準確把握感恩教育的切入點,抓住重點深度剖析,力求做到用盡教材的全方位價值。
(五) 充分利用教材找到準確切點展開感恩教育
本篇文章所提出的感恩教育教學策略應當循序漸進地施展和改進,以上四步有所斬獲的時候,教師肯定認識到了感恩教育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應該進行最重要的環節,即在設計導學案的編寫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和貫穿感恩教育的相關要素。編寫要求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知識內容,并且在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充分地挖掘出教材內所涉及的感恩材料中感恩內涵,提煉出有意識有價值能現身說法且與現實接軌的感恩情懷內容在導學案中。
四、 結語
導學案可以說是教材的第二次開發,同時導學案也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文本,如果想要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學中,就一定要做到將感恩教育融入設計導學案的各環節中,其設計環節,不僅要提示學生重視感恩教育,在此同應該將滲透感恩教育貫穿到教學的整個過程。
首先,應該對導學案在整個思想政治的運用進行整體把控,在按照計劃教學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將感恩教學內容融入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和內化。其次,新課標中提出的新型教學的具體建議應當在應用,導學案中的感恩教學內容應該貼近活動型和社會實踐型的課程教學形式,感恩教育是為了培養感恩意識,而感恩不僅是傳統和美德,同時也是社會內化責任感和榮譽感,必須做到貼合實際,所以導學案也應在此有所注重。最后,在學習目標設計的情況下,一定要明確地提出培養感恩情感的重要性,注重教學內容與感恩教育間的相互統一。
參考文獻:
[1]邱春秋.以學定教:學案導學的魅力[J].新課程,2011(7):63-64.
[2]步進.學案教學的價值訴求——對中小學學案教學實踐的內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57-60.
[3]劉崗.我國學案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4(8):100-101.
[4]張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