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枝鋒
摘 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迅速發展,關于風景園林生態學的研究也在逐步完善過程中,并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海綿城市這一理論自從提出后,就一直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城市水資源自我協調能力,并能夠減少城市內澇等現象的發生。因此,在風景園林規劃過程中,也就需要合理應用海綿城市理論,為城市的持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關鍵詞 海綿城市理論;園林風景規劃;生態系統
1海綿城市與風景園林規劃的關系
風景園林規劃對城市后期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綠地規劃可以給人們建造出一個舒適的綠色活動場所,既有利于減少各種環境污染,又有利于保持城市水土、凈化空氣,為人們創造出一個美麗的生態的居住環境。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實施景觀規劃是非常重要的組成內容。首先,科學合理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切合城市物理空間并充分調度、利用現有自然資源,通過海綿城市等新興理念及造園手法。用科學規范的風景規劃設計,促使城市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整體,防御外界因素影響,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更加穩定[1]。
城市園林應優化傳統建設形式,改變原有養護和管理工作的被動模式。在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園林建設,一方面充分重視生態學理論對風景園林規劃和建設的重要影響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園林植物對風景園林規劃的重要影響,關鍵是解決好生態群落與園林植物的群落關系。同時,處理好人與生態群落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園林綠化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促使城市生態園林系統起到積極作用。
2海綿城市理論簡析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在環境發生了變化或自然災害出現的情況下,海綿城市能夠對雨水進行有效收集以及合理運用,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也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在萍鄉、武漢等多個地區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成果。而在海綿城市建設完成后,其也能夠有效解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①有效保護原有生態系統;②修復現階段城市生態系統;③減少地表徑流,緩解城市內澇,補充地下水;④借助于新的海綿體的構建,讓城市開發對于原本水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通過建設海綿城市,既能夠進一步提升民眾生活品質[2],同時還具備有以下優勢(見表1):
3在風景園林規劃中海綿城市理論的具體應用
3.1 園林道路
在園林道路規劃設計時,為了符合海綿城市理論相關要求,就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根據實際地形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在實際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借助于環狀路網的方式減少道路面積,并運用曲線以及折線形式替代傳統的直線路型。此外,在設計間隔綠化帶時,還需要充分滿足排水需求,并在道路兩側進行連續以及高密度的綠化植被種植。
在選擇路面材料過程中,應選擇一些符合海綿城市理論標準的相關材料,并要求這些建設材料具有改善雨水水質以及吸納雨水徑流量的功能。此外,還可以在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用大量具備良好透水性、生態性的鋪裝材料,比如,植草磚、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等。為了確保園林道路的滲水性,需要采用多孔混凝土以及多孔瀝青進行道路施工,有效降低路面雨水徑流速率[3]。
3.2 園林水景
①綜合考慮現場的實際地形,選取一些低洼處進行規劃與設計,讓雨水能夠自然朝著低洼部位匯集。②要求水岸保持良好的滲水功能,并借助于人工濕地或者建設生態河岸,進一步提升該水景水體凈化功能。對于原生濕地采取雨水收集、地下水開采、自來水補充等多種水源補給方式,以保證健康濕地的水量需求,這也是建設海綿城市的目的。
現階段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俞孔堅主持設計的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在設計中采用了“生命細胞”概念,將城市濕地公園視為一個大細胞。通過這些細胞的凈化水池過濾雨水,并通過蘆葦等濕地植物改善周圍生態環境,將生態可持續理念貫徹到底。
在景觀設計中,應借鑒已建成的良好案例,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健康恢復先行原則,建立濕地與城市之間良性、有序的發展模式,恢復場地記憶,保護原生態濕地風貌,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市園林水系統。
3.3 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
在對風景園林綠地進行規劃時,應保留自然地貌,對原有綠地系統進行修整及優化。結合原有地貌、市政管網及景觀設計功能合理安排綠地。植物配置也應盡量選擇本土植物,盡量避免其他優勢物種入侵,對原有群落造成破壞。優先選用原有植物的伴生植物,既能維持現有植物群落的完整性,同時,豐富現有植物的多樣性。
在園林綠地規劃中,通過海綿城市理念的合理應用,其所選用植被的種類以及人工濕地等措施也能夠進一步提升該園林對于水質的凈化效果。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并能夠在規劃園林綠地系統的過程中合理應用海綿城市相關理論。在自然與城市的相互滲透下,實現現代社會“還林于民、還綠于民”的號召。
3.4 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顧名思義,即有著較多的人為干預,通過人為建造,容易形成良好的濕地景觀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針對原本被破壞的濕地系統,通過人為措施改善環境,使人工濕地能夠健康發展,恢復原生濕地,形成豐富的物種資源與良好的環境。
人工濕地模擬于原生濕地,有著類似的景觀風貌,也是面向城市的景觀界面,為城市提供科普教育、游覽展示、休閑娛樂等功能服務。人工濕地植物選擇有旱生植物群落、旱生加濕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等,從而形成一個多種植物生境的濕地系統[4]。
4結束語
在風景園林建設過程中合理應用海綿城市理論,其能夠有效協調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兩者的關系,并能獲得一個良好的生態保護效果。因此,需要清晰了解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各個領域中充分融入該理論,了解與重視規劃設計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在熟知海綿城市理論這一基礎上進行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與節能的生活空間。
參考文獻
[1] 吳書惠,林明明.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13):121-123.
[2] 金麗莉,張騰飛.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22):135.
[3] 李龍.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探究[J].現代園藝,2016,(22):84.
[4] 陳小鋒.研究風景園林規劃中海綿城市理論及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7,(2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