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包靈子
摘? ? 要: 本文從201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浙江精神”說起,分析高考作文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核心素養為本,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 浙江精神? ? 核心素養? ? 學習任務群
一、從“浙江精神”說起
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都會受到全社會關注,2018年的“浙江精神”(后附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題)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正如浙大陳建新教授所說,這是一個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正能量的作文題,也是一個高大上的作文題。不少人說,這是在考查學生的政治水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文題畢竟是屬于語文的,重點關注的應是考生的文化修養和語文素養、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筆者有幸參加了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總的來說,作文的差距是在審題立意、文化底蘊、結構思路、語言表達和書寫上。
(一)審題
這是一個論點預置的題目,只要圍繞“浙江精神”做文章即可。雖然大部分考生能夠根植于浙江文化和精神與切身體會相結合進行觀點論述,但還是有一些考生將浙江精神、浙江傳奇、感悟體會這三方面割裂開來,截取其中一句話進行立意,以致出現了“我的高考”“人生新起點”這些主題。審題立意,缺少整體意識,斷章取義。
(二)選材
2018年的作文要選擇的材料必須是浙江故事、浙江傳奇與浙江人物,這一點讓很多考生始料未及。事實上,命題者在命題中并未做絕對化的限定,在實際閱卷中出現的情況是,凡是沒有寫到浙江故事、傳奇、人物的,即便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作文水平很高,得分也會很低。究其原因,就是考生文化底蘊不足,又不關注時事新聞。
(三)結構
存在平面化的穿靴戴帽式結構、并列式結構、命題材料式結構,很少有作文能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深入展開。
(四)語體與文體
閱卷中發現有些作文太口語化,不甚得體;還遇到少量文言語體的文章,基本因為晦澀生硬而得分比較低。命題雖然放開了文體,但要求文體明確,不能出現“四不像”。雖然絕大部分考生選擇了論述類文體,但是敘議不分、文體雜糅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與往年一樣,宿構與套作泛濫成災。
筆者認為,2018年的作文題本身確實存在特殊性,更強調個體的體驗和思考,不提倡標語口號式的表達,更不是做政治問答題。考生們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不正體現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嗎?“浙江精神”這個作文題的橫空出世是否作為一種嘗試預示了變革的到來?
二、新課標·新語文
筆者三年前在網上見到課標討論稿,當時就激動不已。終于在2018年年初《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稱“新課標”)正式出版了。從2003年的“實驗版”至今,真正的十年磨一劍。近十年來,信息社會發展迅猛,激發了整個世界教育改革的熱潮。朱之文副部長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培育時代新人奠基》的講話中提到:“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動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建設……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思考和謀劃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全面探究在學科核心素養基礎上,如何實施學業質量標準的方法及策略。”[1]其中有兩個詞特別引起筆者的注意:一是立德樹人;二是學科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方針,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務。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義不容辭。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一詞最早是由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該機構在對人類多方面素養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率先總結出有關核心素養的指標體系,其中包含3類共9種核心素養條目。歐盟隨后通過了關于核心素養的建議案。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還建議世界各國將指標體系列為各級各類教育深化改革和全社會終身學習的參照框架。最著名的便是美國的“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簡稱P21計劃。盡管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核心素養”的表述不一樣,但是本質都是在思考如何培養公民以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核心素養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研究重心,是基礎教育改革深化的基礎[4]。
崔允漷教授認為,傳統較為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兩項內容,之后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最初是雙基,接著是三維目標,到當前推崇的核心素養,實際上是教書逐步走向育人的過程。例如,通過課程目標1.0版落實雙基,課程2.0版落實三維目標,課程3.0版落實核心素養[2]。筆者認為,崔教授是從教師的角度分析的。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看作從下往上的三個層次,最底層是“雙基”、中間層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最上層就是“核心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教學要從知識為中心向素養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轉變
就語文學科而言,“新課標”如是說:
學科育人價值,主要通過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出來。同時核心素養是學習過程中學生品格、能力及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在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時不斷累積而成的,且該素養主要表現為應用于真實的語言情境時的個人品質及語言能力;也就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知識及能力、思維方法及品質,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綜合表現。學科核心素養包含的四方面內容分別為建構及應用語言、發展及提升思維、鑒賞及創造審美、理解及傳承文化[3]。
學科核心素養的四方面內容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在語文學科中,建構及應用語言屬于“本分”,要讓學生在母語學習中加強對祖國語言的理解和熱愛。其他三點都與語言文字的應用相關:語言表達是思辨能力的體現;在母語學習中,自覺培養審美能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加大先進文化的傳播力度,逐步增強文化意識。
“新課標”確立了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對語文教師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
三、新課標·新教學
反觀2018年高考作文題“浙江精神”,不難發現很多“新課標”的影子。材料中提煉概括了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贊美宣揚了舉世矚目的浙江傳奇;題干最關鍵的目的之一是在宏觀視野中學生可尋找屬于自身的價值。利用作文讓學生對浙江傳統有更深入的認知,從而對今后人生進行思考,尋找最佳的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促使自己與社會共同進步,由此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角度來說,作文本身就是考查學生的語文構建與運用能力;論述文的寫作是思辨能力的體現;一篇好作文是高尚審美的實踐成果;以“浙江精神”為核心的寫作就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對新時代精神的深刻理解。也許題目本身并不完美,但是對“新課標”的詮釋已經很到位了。
既然高考已然在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改變,那么教學還有什么理由懈怠?
(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
我們該怎么做?“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組織課程的綜合方法。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先生是這樣闡述新課標與之前教學模式的差異的:“有文本,但文本并非是綱;有知識,但完備知識系統并非為主要目的;有訓練,但訓練并非為純技巧。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5]筆者對此的理解是,設置某個真實的情景,確定一個與語文相關的主題,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習相關資源,設計一些任務(問題),讓學生個人或小組完成,最后教師或者全體對任務成果做評價。
“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模式其實與國際流行的PBL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很相似。實際上該教學方式就是當前我們一直強調的以學生為主的全新教育形式[6]。
(二)PBL的實施關鍵
1.情景要素:情景是模擬真實的生活事件,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引入各種各樣的生活素材豐富學習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提升。
2.組織要素: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是小組合作學習。
3.資源要素:結合項目學習實際的資源需求,可由教師提供大量有效的資源,或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組織資源。
4.任務要素:項目學習實際上是基于學生原本知識結構及經驗基礎,使整個項目順利完成,應當合理安排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及時間;結合整個項目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要針對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項目任務。
5.過程要素:學習過程是模擬或者進入項目的過程,不受課堂、書本及網絡的限制。
6.評價要素:確保學生評價時,評價主體、手段及方法都具有多樣性的特征。
(三)項目學習實踐介紹
“新課標”中明確提及:“語文學習任務群”是基于學習項目以完成任務為目的,有效整合學習資源、方法、情境及內容,引導學生應用語言時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學習任務群中包含多個學習項目[3]。因“學習任務群”和PBL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任務群中可以采用PBL的理論和方法。筆者做過一些項目學習實踐。
例如,在蘇教版必修二的新聞報道學習中,筆者設計了一個項目學習。讓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地采訪,了解身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拍攝照片,撰寫文章,設計并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報紙。具體要求:(1)報紙上必須包含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各種形式。(2)最終上交的項目成果集必須包含制作的報紙、小組采訪提綱和采訪記錄、照片等一系列材料。
在這個項目學習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教授重要的知識,如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相關新聞概念和寫作方法,指導學生關注身邊人身邊事。其次,時刻準備解決學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最后,組織學生班級活動展示和互評工作,其中新聞評論可以從議論文寫作角度進行特別講評。
總的來說,“學習任務群”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從傳統的單篇課文分析和大量知識講解變成組織學生活動,改變傳統固定的預習、聽課、復習、考試模式,整合單一的知識點,構建整體知識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引導與點播的作用,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者,而是組織者、引導者。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很高的境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陣痛是短暫的,只要堅持下去,不斷提高自己,改變陳舊的教學思路,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就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充分展示育人效用,并在學生應用語言時引導其逐步提高語文素養,增強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參考文獻:
[1]朱之文副部長.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培育時代新人奠基[R].2018.
[2]崔允漷.今天,為何要提“核心素養”[N].人民日報,2016-10-13.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
[5]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J].基礎教育課程,2018(1).
[6]Thom Markham,著.董艷,譯.PBL項目學習[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