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濤
摘 要:寫作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體現。小學階段是為學生寫作能力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應解決小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困難。但是,從小學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寫作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學的效果不高。為此,本文針對小學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主要從“鼓勵學生抒發情感”“促使學生觀察生活”“結合閱讀學習寫作方法”三方面出發,以期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情感;生活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尚處于認知和理解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寫作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的作文無話可寫,學生在作文中缺乏真情實感等等。為此,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遵守小學生發展的規律,并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寫作要求實施教學策略。為此,本文也從以下三方面出發,來對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
一、鼓勵學生抒發情感
一些小學生的作文似乎干巴巴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寫的文章沒有傾注足夠的個性化情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已。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總是最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驚訝,或悲傷,或快樂。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太弱,難以在作文中表達真實的情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握小學生的特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和生活中鼓勵學生及時表達自己對于周圍事物的情感,同時將這些情感落于紙上。如此來逐漸促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文抒發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平時的課堂閱讀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關于母子見面部分,并從描述中體會母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線,使學生意識到情感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或者,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播放一些具有豐富而強烈的情感的視頻,從而使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感受到情感在語言表達中的重要性。又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總結父母在生活中的日常故事,如媽媽今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并與父母談論他們今天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這使學生能夠在語言表達中發展他們的情感能力。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將了解不同的感情遞進規律,然后通過寫作表現出來。
二、促使學生觀察生活
小學生的學習既包括在教室里的學習,又包括在教室外的學習,無論是在“內部”還是“外部”,都是學生的“生活”。因此,為了調動小學生寫作的本能力量,語文寫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加強個人寫作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種種事件,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在此基礎上體悟生活,升華情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只有完成這項工作,才能真正達到“生活豐富到什么樣的程度,會做出什么樣的寫作”的狀態。
例如,在教學寫物寫人這種作文時,教師應該嘗試引導學生做好觀察對象的工作。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角度來促使學生去觀察,如小動物的體型大小、毛皮顏色、動作特點等,花朵和樹木的高度、形狀、分支和顏色,人物說話時的音調、速度和表情等。教師應該嘗試引導學生做好觀察工作。在這種角度的引導下,學生抓住了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在觀察時學生們拿出了自己的喜愛的水果或者玩具。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擴展觀察的內容,如在觀察人物時可以從勞動、學習、衛生等多方面來展開。這樣,學生的視野得到了擴展,他們在寫作時就可以擁有豐富的表達材料。在這樣的觀察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感認知加以表達。
三、結合閱讀學習寫作方法
學生寫作中的很多問題,如詞匯貧乏、套話連篇、結構混亂等,與閱讀不足直接相關。很多小學生即使內心有很充足的情感,還有豐富的寫作素材,迫切想要表達出來,但是會發現沒有一定的寫作方法作為支撐,就很難賦予文字以打動人心的力量。為此,教師可結合閱讀來幫助學生學習寫作方法。可以說,閱讀是寫作的重要基礎,可以在素材積累、方法指導等多方面為寫作做鋪墊。
例如,在教學《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祥子的,即文章從裝束、體態、體型、容貌等方面來對祥子進行外貌描寫,如“殺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褲……露出那對‘出號的大腳!”中,作者用了幾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祥子健壯、樸實的特點。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描寫來嘗試著自己寫一寫,把其中寫得好的地方內化吸收為自己的寫作素材。最后,教師可安排讀后感寫作任務,加強小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吸收,讓學生在閱讀中注意思考并學習掌握寫作技巧。
總而言之,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應受到語文教師的重點關注,在安排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充分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注意閱讀和寫作的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為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情感材料,促使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永娟.淺談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及其改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02+108.
[2]田曉燕.提高語文寫作教學效果的方法探究[J].成才之路,201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