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改革,那么就會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產生矛盾和落差,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毫無益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從低年級教學開始,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當成重要任務,及時改進和優化教學策略,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素養;低年級;培養
低年級小學教育是學生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奠基階段。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等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低年級教學中,就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基準,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本學科的特點,來精心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全面提升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鼓勵學生多提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良好品質,而不是為了復制一個又一個的做題“機器”。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開動腦筋,勇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不要因為害怕出錯而停止探索和嘗試。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敢于打破教學的框框架架,使得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得到培養。
例如,在學習《找規律》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鼓勵學生勇于提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上課伊始,我談話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串非常漂亮的玻璃球。”接著,我從盒中拿出前兩個球,一個黃球一個紅球。然后,我讓學生猜測下一個球會是什么顏色呢?話音剛落,學生就開始搶答:“綠色、紫色、黃色......”于是,我揭曉答案,是一個黃球。這時,我又讓學生猜想下一個球的顏色,許多學生就能猜到是紅球了。這時,有個學生猜想是綠球,我讓他說一說猜測的原因。學生說:“這個應該是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如果是綠球也有可能,這樣,它的規律就是黃球-紅球—黃球—綠球,然后,再黃球-紅球—黃球—綠球,一直循環下去。”雖然這個學生說的答案與事實不同,但是他善于思考、大膽猜測,非常具有創新意識,值得所有學生學習。
二、倡導角色扮演,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低年級的小學生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時需要借助大量的感性素材做支撐。針對這一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以逼真的生活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來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從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趣味化,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更多感性素材,從而真正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體驗真實的找零錢情境,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許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會買賣東西,但是遇到簡單的元角分加減計算就不會了。這時,在課堂上,我就讓學生兩兩合作來進行角色扮演,一個當售貨員,一個當小顧客來模擬商店買賣玩具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這樣的教學形式十分有趣,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了教學中,并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順利地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到了正確計算元角分的方法。
三、重視德育滲透,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小學低年級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黃金階段,學生在獨立的學校生活中漸漸養成各種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能夠使學生受益終身。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把德育教育滲透進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去教育學生,讓學生從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例如,在學習“分類與整理”的知識時,我把分類整理的理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分類整理自己的臥室、書包、課桌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并養成一絲不茍的好品質;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我讓學生體會“一秒鐘”、的長度,體驗“一分鐘”能干多少事情,教給學生要學會珍惜時間,合理地利用時間去學習和生活;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我讓學生關注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價格,關注父母的工資狀況、家庭開支等,讓學生體會到父母掙錢的辛苦,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這樣,我將德育教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將德育的種子無痕地植入了學生心田,促使學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基準,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和制定教學策略,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等綜合能力,并將德育教育滲透進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萬年.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才智,2018(06).
[2]莊國鋒.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