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源于唐宋年間的自貢彩燈文化,擁有千年悠久歷史,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文化風格書寫著“南國燈城”的個性和榮耀。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彩燈文化在傳承和保護方面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彩燈文化傳承和保護下去,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四川自貢;彩燈文化;傳承保護
自貢彩燈文化已有上千年歷史,唐時期的史書稱元宵燈節為“燈會”。唐代皇帝積極倡導并參與元宵燈會,并規定元宵及前后各一天為法定節假日。
一、自貢彩燈文化的歷史發展
宋代的元宵燈以“鱉山”燈為代表。京城的燈會盛大,設計出大型的整山燈組,其造型普遍以幾組巨鱉背負山巒為意,同時在山上匯集了上千盞燈組,點綴以繪畫等藝術品。同時,山上還配有樂器演奏或歌舞表演,氣勢宏大常為燈會之壓卷之作,寓意為“江山永固,長治久安”。另外,宋代的燈品材質更加多樣化,勞動人民用皮革、絲綢、琉璃、獸角等材料扎燈,形式各樣,生動形象。
明清時期的元宵燈節,已經遍布到全國各州郡縣,尤其在漢族聚居地,哪怕是偏遠的村落,那也是“花燈煙火照通宵,鑼鼓雜耍鬧達日。”明代朱元璋時期,元宵燈節市場長達十里許,并且還制作了種類繁多的花燈手扶,隨著燈節的不斷發展,燈會的商貿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動了彩燈文化的發展。直至明清,自貢彩燈藝術已初步成型。
自貢燈會經歷了時代的不斷變遷,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末受戰爭影響,自貢地區的燈會出現了間斷的停歇,在自貢燈會的發展沿革中形成了低迷的現象,曾一度衰微。但在新中國建立后不久,自貢各地區逐漸恢復元宵燈節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模式,出現新穎的燈具和燈組,并且燈謎、燈詞、燈句的發展和流傳更加活躍。直至1964年,自貢市人民政府組織和主辦第一屆燈會,即現在名聲海外的“自貢燈會”。
二、彩燈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彩燈傳承人才缺口大
根據自貢彩燈行業發展五年規劃中得知,自貢彩燈產業力爭到2022年,培養出超過兩萬名新型彩燈技術人才,力爭達到彩燈文化貿易出口5000萬美元的目標,彩燈產業年均增加30%,至此自貢彩燈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然而,與彩燈快速發展不相匹配的是,自貢彩燈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低,無法滿足彩燈文化的發展速度。如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頂尖彩燈人才。彩燈的制作工期長、程序復雜,雖工資高,但年輕人很少原因進入此行業。同時,自貢彩燈傳承人才進入斷檔期,導致高端彩燈人才稀缺。
(二)彩燈文化急需創新發展
自貢彩燈的發展以“中華彩燈大世界”和“自貢彩燈博物館”為依托,每年春節先后舉行迎春燈會,吸引數十萬觀眾到此觀賞。然而這種燈會觀賞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很大的限制性。首先在時間上,燈會僅僅只在每年的春節期間進行展示,面對以傳統旅游觀光為主的消費模式,這一個月不到的展示時間縮小了自貢彩燈資源利用的價值;其次在空間上,自貢彩燈的文化僅僅局限于燈會和博物館內,而這種以“公園經濟”“門票經濟”的發展模式大大限制了自貢彩燈的發展。
三、對彩燈文化傳承保護的思考
(一)與地方高校攜手培養彩燈藝人
自貢彩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傳中的一項,擔負著文化傳承與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要想有效傳承與發展彩燈文化,應將彩燈文化引入學校教育,與地方高校合作才可培養出更多從事彩燈藝術創造的傳承人。因此,應把傳統彩燈文化作為各大高校一個長期研究課題,開設相關的課程,發揚傳統文化。由于彩燈制作有著十分復雜的工藝,對于手工技藝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從事彩燈制作的年輕人較少,手工藝人整體上偏老齡化,所以,彩燈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地。因此,市政府聯合地方高校創辦彩燈學院,將為自貢的彩燈文化發展輸入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彩燈的數字化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數字化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發展傳承的一種新型傳播媒介。自貢彩燈文化現已入困境,需尋求新的發展渠道,可以借鑒故宮的數字化發展模式,建設具有自貢彩燈特色的數字化發展途徑。由于自貢彩燈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阻礙了彩燈文化的傳承發展,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發展彩燈的數字化。其一,打造數字博物館和燈會。受突發事件的影響給部分文化活動按下了“暫停鍵”,彩燈博物館作為傳承彩燈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不例外,沒有數字化信息建設的彩燈博物館以及燈會在突發事件期間可謂是完全停擺,但以數字內容為核心的數字文旅產業卻逆勢上揚。我們可以建立數字化彩燈信息,將博物館搬到“云端”,這是傳統文化產業與“云端”平臺相融合的新探索,是借助數字化力量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加速度”的一個縮影。“云游燈會”的推出,可以讓民眾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也讓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擁抱新潮流中迸發出新的生機,向全球推介“云博物館”,“把脈”華夏文明。其二,開通更多的線上彩燈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眾多的年輕人喜歡加入各種線上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斷學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生活。
四、結論
自貢彩燈還可以打造更多的關于彩燈的小程序,關注對青年心理的研究,洞察青年的愛好,選擇他們所喜歡的方式,推出含有彩燈自身文化屬性的產品。數字化發展使自貢彩燈從“實物導向”轉變為“信息導向”,把現場的服務拓展到超越時間、空間的虛擬服務。
參考文獻:
[1]宋良曦.南國燈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胡德思.中國自貢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李亞希,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