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王小紅
摘要:傳統的案例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思維沒有得以拓展,無法滿足學以致用的教學要求。為了提升案例教學的實效,體驗式(參與式)案例教學法被運用于審計教學中。體驗式案例教學改變了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要求師生互換角色,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選擇教學案例并開展分析討論,教師只是作為過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幫助者。體驗式案例教學的實施大致分四個環節:通過導引案例布置體驗任務,鼓勵學生投入完成體驗任務,針對體驗過程展開案例討論,通過概括總結得出結論。
關鍵詞:體驗;案例教學;審計
一、引言
審計技能是行動中的知識,屬于緘默知識。審計學課程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很強,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講座與閱讀完成審計知識的傳授,需要邊干邊學,運用案例、實驗、項目、模擬等手段,將審計中的大量緘默知識顯性化。基于此,案例教學法和實驗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案例的引入能使學生對晦澀的概念、原理產生易于理解的感性認識,促成其對知識的建構,并能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其對審計環境及經濟現象的認識。
二、審計案例教學的困境
(一)案例選擇的困境
教師們在審計學教學中會普遍采用“經典案例”,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強化學生感性認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作用。但是,這些“經典案例”是在以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發生的,其展示的素材是事件發生當時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審計準則和相關財經法規。然而,會計與審計制度不斷變革,企業所面臨的生產經營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些都會影響到同學們對案例本身的理解。當需要同學們判斷會計處理的正確性與恰當性或根據審計目標確定審計作業過程時,這些案例很難提供便于同學們能夠作出判斷的情境,影響了審計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教學模式的困境。傳統案例教學主要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分析討論所用的案例由教師選取,學生獲取的并非第一手資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與思考,學生的思維會受授課教師牽制。整個教學過程表面上看是學生在進行案例分析,實質上是教師的一手操作,沒有主動思考,思維沒有得到拓展。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同學們獲取信息變得非常便捷,想要了解已經發生過的案例資料,他們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該案例的具體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如果課堂上仍然是對這類案例的回顧式分析,學生會缺乏參與的樂趣。
三、體驗式案例教學的方案
1.轉變師生角色。體驗式案例教學要求學生作主角,教師作配角。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推動討論的進程。在選取案例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提供若干備選方案,讓學生從中選擇,甚至教師只設定標準,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企業。在案例討論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當討論偏離主題時將討論拉回到核心問題上,或者討論出現停頓冷場等情況時,由教師把問題向縱深推進,除非遇到特殊情況,教師不做方向性和結論性發言。這樣,案例討論的主要工作由學生承擔完成,他們可以在自身興趣的引導下,自由選擇體驗任務,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2.課內課外相結合。審計學課程課時有限,無法保證所有的審計體驗都在課內進行,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一方面,學生和教師都需要利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以便于在隨后的課堂上學生能盡快進入角色展開討論與分析,教師能對案例的重點及相關知識做補充說明;另一方面,積極開發視頻影像等資料,拓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體驗教學內容,視頻資料的來源可以是網上查找下載的,也可以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現場錄制。
3.創新課業考核方式。體驗式案例教學對學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布置了更多的任務,為使學生重視課堂討論,積極參與教學環節,需要改變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將每位同學在課堂案例討論中的表現以及課下資料準備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里面所占的比重。
4.鼓勵教師投入。體驗式案例教學需要任課教師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和組織協調能力,需要教師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之余,積極深入企業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教學投入的增加以及教學科研任務的繁重,使得多數教師缺乏開展體驗式教學的積極性,需要學校從物質和精神上進行鼓勵。一方面,對教師開展體驗式案例教學給予課時補貼,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另一方面,鼓勵教師開展體驗式案例教學的課程改革,讓更多教師投入到體驗式案例教學中。
四、體驗式案例教學法在審計課程中的實施
第一步,通過導引案例布置體驗任務。這個環節中,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決定了最終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的質量,這些案例應該是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的。我們的做法是,由教師設定標準,學生根據標準自己選,這樣做既能保證案例教學的效果,又給了學生選擇的空間。
第二步,鼓勵學生投入角色完成體驗任務。根據班級人數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小組或實驗小組),并按照小組進行綜合實驗以及結果考核。小組中各成員的角色按照業務循環進行分配,分別由銷售與收款、采購與付款、生產與倉儲、人事與工薪、籌資與投資、貨幣資金等組成,還需要設定一個負責人角色,負責人需要對各個成員的審計結果進行復核,并最終做出審計判斷。因為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所以體驗任務的完成主要是在課堂之外,正式討論之前。
第三步,針對體驗過程展開案例討論。這是案例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應強調案例討論重在參與,而不是簡單地追求結論,鼓勵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案例討論中。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首先由小組成員通過PPT來展示自己分析的成果,并講解分析的過程及存在的疑問,解決問題的方法,說明對完成任務有著直接影響的重要信息,小組內成員可以進行補充說明,然后由其他小組針對其展示的內容提出質疑,并展開討論,大家通過辯論吸收對方觀點,增進對于案例的認知。
第四步,通過概括總結得出結論。課堂討論結束后,由任課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闡明本次案例討論中運用到的會計與審計理論,點明重點和難點,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表現較差的學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案例討論的結論可能不止一種,教師針對不同結論分別進行點評,指出各自的理由和依據。針對課堂討論的結果,要求學生撰寫報告,由每組學生分工合作完成。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并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記錄下來,以激勵學生更好地參與以后的討論。
五、結語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體驗式案例教學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真實的氛圍或是創造一個復雜的決策情境,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案例進行適當的點評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學科的大多數教師由于缺乏實踐經驗會減弱體驗式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此外,學生審計判斷能力的提升也無法僅僅依靠體驗式案例教學法得以實現。所以,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還應不斷進行摸索與嘗試。
參考文獻:
[1]董麗英.審計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研究[J].財會通訊,2014.8(下):23-25.
[2]李兆東.審計案例教學的誤區與再造[J].中國大學教學,2014.8: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