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錦誼
數學是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要求甚高,很容易因為學習難度大、理解抽象等原因導致小學生失去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與勇氣。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需求,如果教師可以堅持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通過游戲、故事、活動、創新等多種活動增添小學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則可有效豐富小學生的積極學習感受,是改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本文將從引入數學游戲、組織實踐活動、實現針對補救三個角度分析小學數學實現趣味性教學的有效策略。
為了讓小學生順利度過“小升初”考試,讓學生進入重點學校接受中學教育,小學數學教師錯誤地以為只有增加一節課的知識容量,組織學生展開大量數學練習,才能在短期內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是,長此以往,小學生將會失去學習興趣,變得應付消極,導致小學生完全失去了數學學習的主動權。然而,學好數學,形成數學思維對小學生的一生都有積極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堅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傳統觀念,以趣味性活動重新喚起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小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為小學數學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 引入數學游戲
多位教育專家指出,兒童的本職工作應該是玩樂,而要想同時兼顧娛樂需求與教育任務,小學數學教師就應該設計合理的數學游戲,以游戲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設計數學游戲時,教師應該盡可能設計完善的游戲規則、游戲內容,有機滲透數學知識,利用小學生對數學尤其的求勝欲與好奇心促使小學生主動思考數學知識。如此一來,小學生便可潛移默化地積累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解題能力。
就如在“克與千克”一課教學中,筆者便以“重量紙牌”的游戲組織了本輪趣味性教學活動。首先,筆者準備了一些紙牌,上面表述了3千克、500克、1千克、1000克等重量單位。其次,每個小學生隨機抽選一張紙牌,圍成一個圓圈。然后,筆者會隨機播放小學生喜歡的兒歌,要求學生跟隨歌曲節奏隨機繞圈,當筆者喊出“5千克”的時候,小學生需自主抱團,保證本組成員所持有的紙牌數字加起來恰好等于5千克。這個游戲充分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鍛煉了小學生對重量單位的敏感度與計算能力,可謂是寓教于樂的好方法。實踐證明,本班學生都很喜歡這個數學游戲,還有一部分小學生在課后自主組織了數學游戲活動,以游戲完成了數學復習任務。
2 組織實踐活動
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小學生們在動手操作中完善自身的數學思維,以理論應用完成實踐探索。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每一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對探究、實踐活動的渴望與需求,如果可以順應小學生對發現、發明創造活動的渴望組織數學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此,小學生應該主動組織數學實踐活動,豐富小學生的活動經驗,讓小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由此實現趣味教學。
就如在“長度單位”一課教學中,筆者利用學生經常使用的直尺介紹了厘米概念,幫助小學生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筆者鼓勵小學生自主選擇生活實物進行測量,用厘米表述物體長度。但是,有的學生選擇了書桌,有的學生選擇了黑板,發現用厘米表示這些“大”物體是比較困難的。隨之,筆者便滲透了米、分米等拓展長度概念,希望可以解決小學生的學習難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實踐任務不僅拓展了小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了解,還讓小學生們自主展開了數學猜想,即長度單位的換算,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直觀認識得出正確答案,讓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效能感。
3 實現針對補救
每一個小學生都會在數學學習中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但是小學生卻會因為自己脆弱、敏感的性格被困難擊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小學生出現的數學問題與不足進行補救指導,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正視自己的學習問題,同時還能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增強小學生的效能感,使其感受到學好數學所帶來的成就感。
我們班的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思維差異與能力差異,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學生問題,學生成績也層次不同。但是,筆者并未放棄數學后進生,而是會根據每個小學生遇到的數學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輔導。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十分馬虎,粗心,在解答應用題目時忽視各個數學常量的單位差異,導致這個學生建立了錯誤的數學等式。但是,在復習檢驗中,這個小學生又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筆者便專門設計了一個以單位換算為主題的練習冊,要求小學生自主解答并檢驗,希望可以幫助他解決自己的知識不足。
總而言之,趣味性教學的宗旨是要讓小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理,讓小學生真正愛上數學,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充足準備。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根據小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學習心理豐富數學課程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切實實現寓教于樂。
(作者單位:廣西省河池市大化縣都陽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