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恒霞 韓笑 劉西娟
摘要: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學生接觸的不僅是兩種語言,更是兩種文化,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要想真正學好英語,思辨能力必不可少。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但是思辨能力必須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谒急婺芰捌渑囵B標準,探討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并結合實際教學活動具體介紹六種培養手段。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思辨能力 培養標準 培養手段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161-02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只有通過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符合當代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心理特征?!熬€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
在信息化時代,教與學早已不再是教科書知識的單一傳授與接納。在“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不斷優化各種教學資源,把教科書上的知識與“互聯網+”知識相結合,為學生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平臺,引導學生選擇性地接收和吸納互聯網上的各種知識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再次加工、處理,進而生成新的知識。在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下,更加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自學。在整個學習的過程當中,思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思辨能力
Peter Facione等(1990)在“特爾斐”項目(The Delphi Project)中構建了思辨能力的雙維結構模型。雙維結構模型將思辨能力分為認知能力(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和自我調節)和情感特質(好奇、靈活、自信、開放、公正、誠實、理解等)兩個維度。
特爾斐項目組認為一個理想的具備思辨能力的人應該是:具備好奇心,信息充分,相信理由,做評價時思想開放、靈活和公平,誠實面對個人偏見,謹慎作出判斷,愿意重新考慮結果,對問題有清晰認識,在復雜問題面前有條理,認真尋找相關信息,合理選擇標準,調查研究中重點突出,在客觀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做到結果準確(Facione,1990:2)。
Paul和Elder(2006)在此基礎上將其擴展為三元結構模型。包括思維元素(目的、問題、信息、概念、假設、視角、推理、啟示)、標準(清晰性、準確性、相關性、邏輯性、精準性、重要性、完整性、理據性、廣度和深度)和智力特征(謙恭、獨立、正直、勇敢、堅持不懈、自信、富有同情心、公正無私)。
文秋芳等(2009:37-43)提出了層級模型,將思辨能力的測量維度分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的“元思辨能力”指“自我調控能力”;第二層級的“思辨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即技能(分析、推理、評價)、標準(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以及情感特質(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
沈毅(2014)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模型,提出了思辨能力的標準即是三元模型的“五個能力”加上“主觀能動性”,即主觀能動性;收集、分析和闡釋信息的能力;清晰、準確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能力;得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二、思辨能力的培養標準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知識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但是思辨能力必須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培養。筆者將以上述六項思辨能力的標準為參考,結合實際大學英語教學情況探討其重要性。
1.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是指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主觀能動性是培養和形成學生思辨能力的必備條件。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首先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積極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為培養思辨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收集、分析和闡釋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闡釋信息的能力是發揮其他思辨能力的基礎。大學英語課上的相關話題涉及大量信息,正好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這方面能力。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去收集與話題相關的材料,并進行分析、歸納,產生個人觀點。
3.清晰、準確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能力
清晰、準確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能力是思辨能力中的中間環節和重要一環。分析和闡釋問題的能力是提出問題的能力的前一環節,或者前提;提出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下一個環節——解決問題。
4.得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備得出結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具備思辨能力的最終體現。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容忽視的,必須是在有理有據的前提下得出結論,才有助于解決問題。
5.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
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是推動思辨能力不斷提升的必要條件,是思辨能力中必備的態度。
6.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是獲得思辨能力和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環節。
以上是思辨能力的六項核心內容。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思辨能力的各個方面是相互交織和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一種思辨能力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培養;一種教學手段可以培養多種思辨能力。
三、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手段
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呢?筆者認為,通過創新和改造,新的教學模式能發揮其優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接下來,筆者將具體論述大學英語課堂上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手段。
1.師生共同參與和指定教學內容
培養目標:主觀能動性;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持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建設,參與每個單元主題內容的篩選。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實施思辨能力培養手段的必備條件。教師可以讓學生挑選課本上他們感興趣的單元作為教學內容。教師可在每堂課結束前留出幾分鐘時間,根據大部分同學的意見,與學生商定下一講的具體內容??梢韵胂?,學生對下堂課的興趣會大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2.學生自找課外補充材料
培養目標:主觀能動性;搜集、分析和闡釋信息的能力。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每個單元的話題至少找一篇相關的文章發到學習交流群,培養分享和相互溝通的能力,使他們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抱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可以擴大知識面,培養他們闡釋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3.教師提問式上課
培養目標:培養分析判斷能力和得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不同思想和觀點抱有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有效地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課堂上,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分話題開展提問式授課,鼓勵學生去尋找答案。例如,教師應針對每個話題提出正面與反面、現在與過去、國內與國外等縱向和橫向的問題,以提問式授課的方式,引導學生多思考,鼓勵學生隨時提問,并對教師的授課作出評價,以培養學生的思辨、比較和判斷能力。
4.學生做課堂陳述
培養目標:此方法幾乎可以培養學生本文中提到的所有方面的思辨能力。
鑒于課時有限以及學生人數眾多,可以采取學生分小組派代表進行,或者兩個小組做同樣的題目進行競賽,分出勝負。
為了做好課堂陳述,學生需要再課前查閱大量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整合,然后在課堂上有邏輯地進行闡述。整個過程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上述六個方面的能力。
5.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和閱讀材料寫評論文章
培養目標: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對比、闡釋和表達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讀到了不同觀點,還能培養他們的開放性和包容度。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寫作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平時的寫作訓練,不可或缺,而且一舉多得。寫作訓練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幾種:一是學生為印象深刻的課外閱讀材料寫讀后感,發到交流群與同學們分享;二是教師指定一篇有獨特觀點的文章,或者兩篇觀點相對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分析,寫出分析報告。
6.每堂課做小測試
培養目標: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堂課開始前,通過小測試,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是否掌握,或者有哪些新的想法。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既客觀感受自己的進步,同時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讓學習能夠有目的、有效地進行。
四、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應將教學重點從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上來。就大學英語而言,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更快地提升學習能力。同時,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需要師生共同付出更多的努力。筆者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大學英語課程一定能夠開發出越來越多的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Facione,P.A.1990 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M].Millbrae: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Paul,R.& L.Elder.2006.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3]沈毅.談講座型課程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中國經濟”課程為例[J].英語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2014(3):31-41.
[4]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屆,2009(1):37-4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