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飛 張堃 郭曉艷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特點,分析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探討雙元制教育的優勢,與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現狀進行比對,探尋一條適合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之路,以期更好地促進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 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有德國“國寶”之稱的雙元制教育,是德國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學教學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雙元制教育堪稱德國的秘密武器,它培養了大批高技能型人才,這種教育的研究改革與創新,是德國職業教育機構科學研究的碩果。
一、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典型模式,雙是指企業與學校,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在企業里完成技能訓練與培訓,是一種以職業教育為核心教育模式,以職業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在學校中就可以完成系統的、正規的職業精英模式培訓。教學組織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學院的理論教學和培訓企業的實踐教學是交替實現的,它要求學生具有獨立完成項目任務的能力,學生需要具有制訂計劃、實施計劃以及對計劃評估的能力。在學校的學習中就可以積累工作經驗,比其他類型的大學生具有更高的企業適應性與獨立性。
2.德國“雙元制”的特點
(1)教育的雙重性質。雙元制是校企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雙方共同為學生提供教學場地和師資,接近70%以上的學習時間是在企業里完成,接觸最新的行業知識,避免了知識的陳舊老化。在學校里需要完成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教學效果。
(2)教育的保障制度。德國是一個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國家,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政策,給予經費支持,在法律規定下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維護職業教育發展的穩定欣榮的局面。構建了目標明確、責任分明、互助合作、協同創新發展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
(3)教育的科學性。專業設置與課程建設以職業崗位為導向,采用科學的職業分析體系,結合企業的崗位設置、工作任務、質量與產量目標以及實施措施等,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對學校專任教師考核制度嚴格,同時非常注重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制定合理的總體指導方向,學校和企業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的情況、社會職業需求等及時調整并完善培養計劃,體現了教學體系的科學性。
(4)教育的實際成果。學生在校就可以在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中體驗學習,掌握企業最先進的技術與儀器設備的使用操作技能,在扎實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配合高效高能的實踐技能訓練,學生可以達到畢業即可就業。
(5)教育的合作雙贏。學校在“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可以利用企業現有的設備、場地、人員等條件,節省學校對設備、場地、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就業。企業不僅能將消耗性實習變為生產性實習,將合格的產品直接銷售,增加企業收入,還能從中獲得優質的人力資源,減少企業在用人方面的投入。
3.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
(1)以培養工程應用型和技術應用型工程師為目標。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以應用型科技大學為主,以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為導向,為行業企業服務,主要培養企業設計、制造、生產、品保、管理等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復合人才。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職業技能為培養核心目標,以培養技能工程師為目的,注重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多方合作,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2)以技術應用能力為本位,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德國綜合型大學和應用科技大學是培養目標不同的高校,德國綜合型大學類似于我國的一般本科教育大學,應用科技大學類似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一個是以學術研發為方向,一個是以技術技能為方向。應用科技大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為主要出發點。
專業設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專業設置按照社會需求,以及地方經濟特點,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于社會需求量大,發展趨勢好的專業領域,開設新的專業,不斷調整專業結構;使專業具有典型的區域特色。總體來說,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適應競爭和發展的能力,能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同時還具有對企業設備的使用、維護和維修等能力。
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制定以企業實際需求為核心,結合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切實需要,采取模塊化教學,具有明顯的導向性,與企業共同研制適應性強的課程體系,由行業專家完成課程的編制,以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課程開發是由雙元制大學和企業共同參與完成的,雙元制大學在《教學計劃綱要》的規范下,企業則是在《培訓條例》的框架下制定符合實際發展情況與需要的課程,而后自下而上地最終得到領導委員會(職教所)的認可,方可進入課程開發中的實施階段。
德國雙元制課程體系(見上圖),理論知識的學習通常在職業學校中進行,包括通用知識(如德語、政治、體育等)和與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每周需要八到十二個課時,課程進度安排因專業和學校所在聯邦州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時候也會采用集中課程的授課形式,不像我國的職業學校通常是每周固定上幾節課,而是集中時間,例如通過連續幾周,一次教授完所有內容。校外實訓部分按照所攻讀專業的方向,在企業、工廠或事業單位進行所學知識的具體運用。通常情況下,一周要有三到四天在企業或工廠內實踐。還有一些企業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實踐教學,因此會花費幾周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
道德修養。德國憑借“工匠精神”成為制造業強國,職業學校和企業都高度重視“職業精神”的培養。企業要求學生具有嚴謹、認真、奉獻、耐心和卓越的專業精神。缺乏職業精神的個人或企業將受到嚴厲懲罰。為此,職業學校要求學生具備三種素質:第一,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意識和主動性;第二,團隊精神;第三,安全和環保意識。
二、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優勢
德國是有著悠久工業歷史的發達國家,人們對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頗為尊敬。雙元制教育體系下畢業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的收入相對于其他專業畢業的學生,待遇優越,企業和社會對他們的福利以及保障體系比較完善。雙元制教育的學生學費由政府和企業支付,此外,在學習培訓期間,學生還可以從企業獲得相應的津貼補助。對學生來說是“免費的午餐”,而且還可以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的技能提升速度較快,在入學前需要與有意向工作的企業簽訂協議,企業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融入企業,掌握該企業崗位第一線的生產、管理、設計、制造等技能,積累企業實踐經驗。企業也可以在學生學習期間,根據學生的綜合技能等衡量指標,安排他們到合適的崗位。學生畢業就直接就業,實現“零”過渡。而且經調查發現30—40歲之間的就業人員,雙元制教育體系畢業的學生具有收入高、職務高、發展潛力好的特點。雙元制教育體系的學生,畢業具有的德國職業資格認證,除在德國外,去很多國家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就業機會。通過雙元制教育模式,學生最大化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企業中可以提前熟悉內部的分工、運行機制等,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在工廠中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機器和技術設備,運用于職業學校中所習得的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我國與德國高職教育對比分析
我國對職業教育認知度不高,教育模式普遍由政府主導,學校獨立完成,企業行業的參與程度普遍較弱,積極性不高;課程教學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實訓無法與企業行業相結合;相關政策法規的力度不大;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職業技能教育不被人們看好;教育結構不完善,對于上下銜接不夠到位;重視技能證書大于技能本身。
我們需要研究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理念,結合我國國情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尋找一條適合我國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學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政府主導,使高職教育轉型升級,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適合我國高職發展的新模式,與國際接軌,學習先進的經驗。注重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速我國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2025中國制造強國之路,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