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清
[摘要]小學是接觸基礎性數學知識的階段,在此階段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打好數學的基礎,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睌祵W是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點出發,聯系學生的實際教數學,聯系實際生活應用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懂得“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鑰匙”的道理。
[關鍵詞]生活化;數學思維;應用意識;問題情境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基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教師要及時審視自身當前的教學情況,充分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使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和生動。尤其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更要面向生活,關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發現有用的數學,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感受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眲撛O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為此,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情境,使學生真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進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位置”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知幾排幾座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同學們,我們都去電影院看過電影,有誰知道電影院的座位是怎么排列的,我們現在來體驗一下。”然后讓學生按照手中的“電影票”在教室里已編號的座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又如,在學習“小數的認識”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一些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創設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上課時,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收集的物品的價格:一瓶礦泉水1.5元,一支畫筆0.8元……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數叫什么數嗎?你能試著讀出這些數嗎?這些數和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么不同呢?這樣生活化的問題設計,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現實情境中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拾取生活素材體驗數學美感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
數學是美的,有時巧妙地選取生活中的素材,不但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在理解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數學的美,從心里萌發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想法。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在學完軸對稱圖形的定義后,教師首先出示了課本上常見的平面圖形,然后出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國聯通的標志、德國大眾的車標、寶馬的車標、法國的國旗……學生興致盎然。
三、借助學生已有經驗講授數學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的已有經驗越貼近,就越愿意接受這些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如學習“口算乘法”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題目:元元和他的爸爸、媽媽坐客車去黑河,從孫吳到黑河的票價是每人20元,一共要多少錢?大部分學生列式是20×3=60(元)。這時,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元元有多高?”老師說:“這與解答有關嗎?”他說:“如果元元身高不到120厘米,按規定可以不買票,那么列式應該是20×2=40(元)?!绷硪晃煌瑢W接著補充說:“如果元元身高在120厘米到140厘米之間,就要買半票,列式是20×2+10=50(元)?!边€有的學生說:“會出現三種情況,元元不買票、買半票、買全票?!边@說明,如果教師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尋找解題的方法,就能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四、重組教材內容豐富數學教學
教師僅僅依靠教材內容來講解數學,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重組教材內容,選擇與現實生活和現代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數學內容開展教學。這樣,使教材融入了時代性,具有了一定的延展性,給學生留下選擇和拓展的余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為此,教師要增強課程意識,重視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因為學生之前學過了分數應用題和百分數與分數的關系,大部分學生都會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只是部分學生對“百分率”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練習題供學生課前練習:1.一班共有50名學生,有兩名學生因病請假,請問一班的出勤率是多少?2.面粉廠的師傅將一袋100千克的小麥加工成74千克的面粉,求出粉率。3.肖師傅加工一種機器零件,80個產品中72個合格,求合格率。教師首先讓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將自己的解答過程上臺板演,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看看每個人的解題過程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怎樣計算更好、更規范?接著指名發言,教師板書,糾正板演過程中的不足,對說得好、寫得好的學生給予鼓勵。這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領會到了百分率的意義,掌握了正確解答百分率應用題的方法。為了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題,讓學生回去后數出若干粒黃豆或其他植物的種子,做種子發芽試驗,種子發芽后,求出種子的發芽率。這樣,使他們認識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通過生活實踐拓展數學
教師一定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學生自覺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用數學的方法理解和解釋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化”,養成自覺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問題的習慣。為此,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課堂中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運用,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驗,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小課題研究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提高數學學習的實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數學思考、數學發現等寫成數學日記或調查報告。此外,引導學生將平時學習中的獨到見解、困惑與體會寫成數學小論文,辦成數學手抄報,編寫數學小故事,不斷豐富學生書寫數學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經歷和自我體驗,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感受研究的艱辛,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悅,讓他們心靈深處留下更多數學的印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例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房間的相關面積,了解每平方米要多少粉刷材料,調查購買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計算購買材料所需的資金、粉刷工價等復雜的問題,并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設計一個資金允許范圍的裝修方案。又如,在進行“年、月、日”教學后,可以出這樣一道思考題: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紅在家一天天地數日子,等著他快點回來。兩個月后,爸爸回來了,猜猜小紅一共數了多少天?這里要結合生活實際,考慮到鄰近兩個月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答案也是多樣化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智慧。
小學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數學問題生活化,這樣才能逐步引導學生從數學、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不斷得到發展。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課堂,再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實踐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數學知識根植在生活的土壤里,創造生活化的數學,讓學生在學好數學的同時,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參考文獻:
[1]童立新.淺談對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2,(03).
[2]韓琴.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讀寫算,2015,(10).
[3]李曉云.創設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情境[J].學子,2014,(12).
[4] 金香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2,(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