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剛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不斷發展,當今語文教學面臨著被淘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從而有想去解決的東西。就小學語文這一學科來說,本身涉及到的知識比較復雜,只有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更全面,從而在小學語文的展開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由于當今小學語文培養學生的出發點比較落后,所以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小學生對學習處于探索階段,所以教師的培養方案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但是當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普遍比較低,甚至出現上課不聽講的狀況,并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內容并不深究,所以學習的知識就比較淺顯,語文的考試成績沒有突出的高,這就表明問題意識對于小學生的發展很重要。接下來將展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這一意識的具體策略。
一、對學生思維進行訓練
1.1采用導學案教學
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按照大綱要求講述內容,從而達到了學習進度,卻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培養,所以傳統教育暴露出很大的問題,面臨著被淘汰。學案是通過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對需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行引入,幫助學生理解新內容,并且能夠使得學生主動去查閱課本中的內容,進行自主的學習,并且學習的內容是逐漸深入的,這是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想契合的。學案的使用,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查閱課本,增加學習的欲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1.2課堂增設探究性題目
學生課下完成作業的時候會存在著借鑒的現象,如果可以把教學課堂劃分出一段時間讓學生獨立的做探究性的題目,那么學生可以在專注做這些題目的同時能夠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且思維也得到了訓練,那么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出具有探究性的題目,既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又可以促使學生不斷的思考,產生問題,況且學生在課上做題普遍效率都高,能夠增加學生凝聚力,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教師在設計探究性的題目的同時能夠補充知識,拓寬知識面,優化自身,也能夠更好的教授課程。
二、將學生帶領進課堂學習中引發學生問題意識
“感同身受”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同樣它也是引起學生發現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恰當的教育手段,如利用音頻等,將學生帶領到課文學習中,讓學生和課堂學習的融合度更高,也能更好的感受到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更好的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但是如何創設恰當的情景還需要教師的努力。
例如在學習《王二小》這篇文章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找到歌唱王二小的那首歌,然后在一邊播放那首歌一邊帶領學生閱讀,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融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當中,然后教師就可以提問,讀完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認為王二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除了這些問題你還能想到什么問題?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獨立的思考,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也要將音頻單曲循環,這樣才能讓學生根據那首歌的感染力產生恰當的情感,從而更深入的發現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這一意識起著重要作用。創設恰當的情景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對于促進語文教學的開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三、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提問
傳統的課堂學習中,存在著學生提出問題,但是教師為了追趕學習進度從而忽略了學生提出的問題的情況,這就使得學生內心產生挫敗感,挫傷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就使得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很難深入的思考,從而阻礙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提問。
例如在學習《地球爺爺的手》這一篇文章時,在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時就可能產生疑問,為什么說地球是爺爺?地球爺爺的手有什么含義?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閱讀,然后在閱讀過程中找到恰當的答案。然后在閱讀結束了,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這回要一名學生概論一下地球爺爺的手主要講了什么?地球爺爺這個稱呼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然后留有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這一過程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然后在提問過程中,教師可以記錄回答問題的學生,然后給這些同學一些獎勵,比如小紅花、一支鉛筆等,獎勵不在大小,而是能夠起到鼓勵學生發言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
結束語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國家更需要創新型的人才,而能夠引起創新想法的開始就是發現問題,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是契合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如果教師能夠在日常學習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為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出了貢獻。隨著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開展。相信,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參考文獻
[1] 司潔.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 名師在線,2020(07):92-93.
[2] 賈袁君.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 學周刊,2019(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