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v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要求課堂教學不斷創新與提高,以適應不同階段的學生在“最近發展區”范圍內得到最大化的學習,這也是教師越來越值得關注的話題,因此,教師如何轉變教學理念,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有效性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筆者從三個方面對有效課堂的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課堂;創設情境;游戲模式;任務驅動
小學數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有效的學習不僅獲得數學基礎知識,為以后的數學學科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創新得到不斷的開拓,為今后問題的解決提供良好的思維保障,但目前教師往往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教學效果低效甚至無效,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作為出發點,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創設情境導入教學、運用游戲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方式”三個方面對有效課堂的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情境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機制,也是學習行為產生的內部驅動力,由于數學的抽象性特點,學生往往對教材中的數字與文字產生不了濃厚的興趣,加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以“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展開,導致學生被動的學習,并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運動多媒體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感同身受,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內,完成學習目標,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筆者在“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掌握“植樹問題”的基本解法,并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植樹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正確解決的方法,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出示謎題:“一棵小樹五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解開謎底:“手指”后,讓學生觀察手指,學生發現5個手指有4個間隔,使學生對間隔有了表象的認識,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展開教學,并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導入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教學順利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運用游戲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參與程度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觀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并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目前教師往往以一言堂的方式把知識填鴨式灌輸于學生的頭腦中,導致學生思維得不到激活,主體得不到體現,從而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落實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點,以游戲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潛移默化的提高了學生各項思維的拓展。
筆者在“可能性”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課前準備好游戲所用到的若干個紅黃球和一個不透明的紙箱,把學生按照男女比例進行分組,分為兩組,游戲規則:“進行10次摸球的機會,如果紅球多,女生勝利,反之男生勝利”,然后進行游戲,在游戲結束后發現:“紅球是7個,黃球是3個,女生勝利”,隨后有同學進行質疑:“箱子里紅球的個數與黃球是否一樣”,讓學生體會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教師根據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心理,開展游戲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游戲中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達到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三、任務驅動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任務作為激勵學生達成某一目標的手段,也是為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沒有目標或者任務作為導向,造成一堂課結束后,部分學生一頭霧水,對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也是有不利影響的,因此,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根據任務,合作探究,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優點,集思廣益,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
筆者在進行“小數乘法”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聯系新舊知識,讓學生從探究中學習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首先把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給學生明確的任務:“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小組中發揮各自的想法,結合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不僅體會小數乘法產生的計算過程,而且能夠建立知識體系,培養合作意識。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與建設者,應不斷以創新性的思維積極的融入于教學過程中,如:“創設情境導入教學、運用游戲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方式”等,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中,發展思維,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薇薇.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0(18):65-66.
[2]易立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