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航遠
摘 要:進入高中后,基于學生自我發展能力建設以及語文學習的情態,構建學生自主、自覺、自愿的自主學習模式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本文結合當前高中語文的學情,對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的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并就構建自主學習模式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模式;構建
自主學習模式就是以學生的獨立學習為主要形態(包括學生間的互助學習),以學生自覺學習為驅動,以教師指導為輔助的學習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是一種必然選擇——這基于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高中語文所要學習的內容既深且廣,僅靠課堂講授是不能滿足學生學業需求的。第二,語文教學不僅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對他們的綜合素養進行培養。這些素養是必須由學生體驗和獨立思考之后才能發展起來的。第三,語文是個開放的學科,允許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也鼓勵學生按自己需求汲取知識——灌輸式教學局限了學生個性學習空間。
一、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的主要矛盾
第一,高中生自主學習,主要問題不是對學習價值的認知不足。在這個階段,他們已經很清楚自己學習是為了什么。在自主學習時學生體現為主動性不足,主要是因高中學業壓力比較大,產生了一些厭倦和疲勞感。
第二,自主學習并不等同于獨立學習。有些教師對這個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完全獨立學習。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輔助作用過弱。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幫助;二是學習情態枯燥。只允許學生悶頭學習,而不允許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無論是在學習情感上,還是學習效率上,都是不可取的。
二、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的有效策略
1. 關注學生學習情感
很多高中教師(也包括家長)對高中生主要是采用了加壓策略,像警察看管犯人一樣緊盯著學生學,不斷給他們加壓,而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對高中生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需要不斷減壓和調理學習心理,他們其實是非常清楚學習的重要性的,本身的壓力已經足夠多。特別是對自主學習來說,如果壓力過大或心情不佳,學生很可能會利用這個“時機”來進行自我放松、釋壓,而不是學習。所以,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首先需要關注學習情感問題,使學生在愉悅、輕松、自覺的心理環境下學習。
比如,可以將一些有趣的小競賽、小互動加入學習環節當中。如李白的《蜀道難》是必背古詩,我們可以采用詩句接龍背誦或隨機接句的方式來檢驗學生背誦。如教師隨機選點幾名學生一人背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或讓一名學生隨機出上句,指定一名學生背下句。甲:“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乙:“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檢驗過程很有趣味,而且還節省了大量時間。學生在之前背誦的時候,因為知道要采用這種形式檢驗,雖然同樣是背誦,其心態卻是完全不同的。
調動學生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以開動腦筋創新設計。
2. 開放式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包括學生安靜的獨立學習,但并不是唯一的形態,它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學生向教師的請教、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等形態——完全封閉的自主學習,不僅學生的心理上是比較壓抑的,而且其學習效率和質量也受到影響。因而,在構建自主學習模式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打開學生的學習空間,采用較開放的學習形態,學生和教師在學習的過程可以隨時進行交流、互動。這樣開放的自主學習,氛圍好,學生學習壓力小、心態積極、思維活躍,而且在互助的情態下,其學習效率和質量要遠優于封閉式自學。
教師要能及時準確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這主要是靠教師的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比如在讓學生自己閱讀《琵琶行》這首詩時,我憑經驗知道,學生解讀這首詩時會遇到一個常識性的障礙,就是他們大多分不太清琵琶、古琴、月琴等中國傳統弦樂器,更對它們的音色特征缺少直觀認知。這樣,是很難深度領悟詩歌所描寫的情境的。因而,我提前為學生準備了相關的知識資料,等學生粗略閱讀了一遍詩歌之后,打斷他們學習,向他們講這些輔助知識,還播放幾首琵琶曲給他們聽。這時,再讓他們去獨立解讀詩歌,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問,有疑即問,而不必等教師允許——這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率非常有用。因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而積攢下來,等時機再問,很可能就會錯過思維的最佳節點,也有可能會放棄或忘記問題。此外,多采用互助式學習。在自主學習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在這個小組中,學生可以選擇獨立學習,也可以選擇互助合作式學習。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自由討論,這能極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習效率。
總之,在高中階段,基于學生素養建設及語文學科的認知規律,教師應重視對自主學習模式的應用。對高中語文教學來說,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可抓住主要矛盾,重點在梳理學生學習情感態度和打開學生學習空間這兩個方面多做些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秀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探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02).
[2]顧向陽.淺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