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如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學生在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學到基礎的數學知識,還可以提高生活技能,養成科學嚴謹的生活態度。因為數學知識本源于生活,是對一系列生活現象的總結。可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現代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嚴重脫節,極大地妨礙了學生能力的提高。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順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把握好新課改的機會,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以期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導入;課堂教學;課后練習
從近年來的小學數學改革中可以發現,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和考查內容越來越基礎,越來越生活化。從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編排中也可以窺探出一二,絕大多數知識的引出和講解都是借助生活化的場景進行的。更重要的是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抽象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對于某些知識的學習不得不依賴于具體的事物。為此,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也開始認真探索合適的教學策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有可以改進的空間,基于此,本文將簡要地談一談如何在小學階段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希望能夠為大家將來的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課堂導入是數學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引導學生走進知識殿堂的鑰匙。雖然課堂導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可是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很多教師經常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上來就開始新課的教學,這樣往往得不償失。小學生都處于好玩的年齡,所以在上課之前他們的注意力還在其他的地方,需要一個過渡的時間,用來平復心情。課堂導入正好可以發揮這個作用。除此之外,課堂導入還有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采用生活化導入的方式,借助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注意。
比如,在教學《負數》這一課時,就可以采用聯系現實生活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說:“今天的天氣還是有點冷啊,我看大家也都裹得厚厚的。老師在出門前,特地看了看今天的溫度,你們猜有多少度?”等學生猜完之后,教師可以接著對學生說:“老師的手機上顯示著最高溫度是3℃,最低溫度則是用-5℃表示的,你們知道這代表著什么含義嗎?”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一下子就可以點燃學生上課的激情,教師也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新課的教學。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如何把握好課堂四十分鐘,幫助學生獲得應有的發展,是所有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在課堂上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接收程度有限,而且也很容易疲倦,進而導致注意力渙散,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一方面重新使課堂煥發活力,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促進教學的有效進行。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這一課時就涉及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了三角形這個性質。這樣既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也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常見的是信號塔、晾衣架和自行車的車架。在教學《大數的認識》這一課,教師可以用學生身邊的例子開展教學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對于香飄飄奶茶的廣告并不陌生,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香飄飄奶茶一年賣出三億多杯,能環繞地球一圈”,教師可以就借助廣告和地球的周長幫助學生認識大數。
三、課后練習生活化
近年來,過于小學生減負的話題一直高居不下,成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內容。在素質教育全面普及的今天,為學生減負本無可厚非,可是通過簡單地調查就能發現,現在的小學生依舊是背著沉沉的書包回家,做作業做到深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還是受到“題海戰術”的影響,以為學生只要做的題足夠多,就能切實掌握知識點。其實課后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課堂知識的,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也可以嘗試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的方法,將課后作業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給予學生運用知識的機會。
比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好調查問題,調查的內容可以是學生最喜歡的科目、運動、水果等等。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填寫,然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進行整理作為學生課后作業的數據。這些內容和學生自身息息相關,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就不會有太大的抵觸心理。在教學《比》這一課時,也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這次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教學的內容,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為此小學數學可以嘗試課堂導入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后練習生活化等方式。
參考文獻:
[1]高月.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115.
[2]王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