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芋璨
摘 要:認識漢字是閱讀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學生的認識漢字的總量約為3500個,而低年級就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識字興趣,正確引導使學生樂于識字、學會識字,并將識字能力結合到閱讀中去。識字和閱讀教育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識字;閱讀;小學語文;漢字教育
新課標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出了定量的要求,這充分彰顯了閱讀在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性。如何處理好閱讀與識字的關系,通過加強漢字的學習增加識字量,是現如今小學教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1]。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低年級學科教育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想要提高學生的認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聽說讀寫能力,將漢字有效地掌握是首要的任務,因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學習和掌握各科文化知識的必要手段。
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育界歷來提倡以漢語拼音作為識字教學的主要工具和切入點,漢語拼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漢字的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所以教師應將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放在學生識字與認字的學習上。熟練運用漢語拼音教學生讀念生字,是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常規的漢字識字教學習慣,但問題是很多教師將“識字教學為側重點”推向了極端,單純地為識字而教識字,只是教學生單純地記住足夠數量的漢字,導致大眾忽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無法讓學生對閱讀方法、閱讀興趣有更多的理解,這樣也導致了識字與教學相脫離,使文字教學走入了誤區。
現代文字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聽說讀寫教學共同組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是缺一不可的,漢字的應用是其他重要組成部分的前提也是基礎,識字為其他聽說讀寫提供條件和環境[2]。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育說到底應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全面的、善于處理生活的普通公民,決不能把學生訓練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或大或小的官吏,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想要促進人的各方面的均衡發展,那么漢字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教師來說,語文教師以講解為務者尚不乏其人,以為學生鮮能自覽,必為之講解始能明曉,鄙意則謂今日而言教育,此一點首宜打破[3]。
從我國普及小學教育以來,國家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教育教學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在閱讀前把基礎的文字預習一遍,老師教給學生準確的字音、認識字形,最后對全篇文章進行閱讀。另一種方法是把生字穿插在閱讀文章中,邊讀課文邊識字。第一種方法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第二種方法讓生字在閱讀中得以鞏固,讓認字學習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展開,更有利于對文字、詞語、篇章的理解,以及漢字的積累與運用。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教識字可以從詞組開始。單個的詞沒有意義或是意義不明,但是詞組則不一樣,詞匯有意思,對于有意思的事物,學生認識起來會更快,記憶得也更快[4]。可在與學生聊天時自然而然地教他們識字。可以在學生吃飯的時候給學生寫飯菜的名詞,然后引導學生從一堆紙片里找出這些紙片。三四天之后,學生就可以學會幾個詞和詞組了。按照這樣的方式教學生識字,堅持幾個月,學生便可以掌握不少詞匯。但是千萬不要以圖片來輔助識字,因為圖片與文字比起來,本身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很難判斷學生到底是看圖猜出了字,還是真的記住了字形。不僅識字是這樣,學英語時也盡量不要用圖片或動畫來輔助學習,否則你便無法知道學生是真正聽懂了,認得單詞了,還是根據圖片說出了單詞。所以,圖片或是動畫輔助識字并不是一個好辦法。用詞組識字法教學生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之后,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閱讀。這些字有可能是他已經認識的那些詞組或是詞組中的某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在訓練中將那些已認識的詞組中的每個詞獨立出來,學生認識的字越多,他便越有信心也越有興趣去識字。
識字,就其本質來說其實是接受性的,而不是主動索取[5]。語言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認字的過程中,人通過視覺通道把外界輸入的文字符號字形錄入大腦,并進行整合、匹配等操作,使字形與大腦中已經存儲的語音、語義信息相結合,完成對漢字的認知,這是一個從字形視覺信息的整合再到語義深層心理貯存的過程,此過程與屬于用字范疇的閱讀具有天然的形式上的一致性,完全可以結合閱讀分步進行。
識字教學是語言文字教學的基礎,小學一年級語文的教育要以漢字字形、字音為主,將識字與閱讀相結合,不能單獨割裂,要講究教學識字的方法,讓教育真正造福社會,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基礎知識。
參考文獻:
[1]林若男.國外小學閱讀教學[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對識字教學的幾點反思[J].黃小梅.考試周刊.2009(06).
[3]小學隨文識字教學研究[D].譚海玲.山東師范大學.2016[4]小學一年級閱讀數量規定[D].肖建云.湖南師范大學.2001.6.
[4]倪文錦.何文勝.祖國大陸與香港、臺灣地區語文教育初探[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