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國
摘 要:本文中,筆者首先探討了傳統語文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認為閱讀的功利化傾向嚴重,閱讀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錯誤轉移,這兩個問題制約著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隨后提出了教改建議,認為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教育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并采取多元化評價機制增強課堂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多元化評價;興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途徑。多元化的教學理念,使得學生能夠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文學的藝術價值。
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問題
(一)閱讀的功利化傾向嚴重
閱讀本來是為了讓學生提高對文學作品的獨特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小學語文教材、教育大綱以及各項考試當中,都涉及到許多的文本閱讀和閱讀理解題目,使得小學語文教師不得不將閱讀這項工作看作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手段。所以,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工具化、功利性傾向十分嚴重,甚至有一部分教師為了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高的語文成績,不得不布置大量的語文閱讀作業,這樣一來,不僅不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反而會使得學生對閱讀望而生畏。尤其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所設置的一些閱讀題目,內容比較復雜、任務繁重,使得學生只能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這就讓學生沒有辦法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學作品的美妙境界中去,缺乏與文本之間的交流,而是通過模板化的解題思路,對閱讀文本進行拆解,希望去獲得正確答案。
(二)閱讀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錯誤轉移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閱讀教學項目,基本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著更加深刻的領悟和感知,進而能夠在文學作品當中汲取力量,培育自身的寫作能力。然而,現實情況卻不然,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這類教學活動的時候,只是一味地去強調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培育,尤其是要求學生對文本當中所出現的一些生字詞和優美的語句進行強硬的背誦,以便運用到自己未來的寫作活動當中,這樣一來,閱讀文本當中所具備的人文主義特性和審美價值都沒能被挖掘出來。舉個例子,在走訪調查當中,筆者發現,有絕大部分語文教師將閱讀課籠統地看作是閱讀理解的練習課程,并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自由地進行閱讀,反倒是一遍又一遍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讓學生在反復做閱讀訓練作業的過程當中提高自身的成績,這實際上是對閱讀教學側重點的一次錯誤轉移。雖然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能會多認識一些字詞,多背會一些優美的字句,但是由于理解的不到位,導致學生后期的運用能力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及建議
(一)通過問題引導來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意味著教師必須要圍繞學生主體,必須要在教學活動當中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人。而閱讀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說不可能在課前準備階段就將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一系列想法都預設出來。與此相反的是,閱讀教學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隨意性和自由性,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閱讀文本進行理解判斷,并說出自己的感想和情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筆者認為:想要改變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那么就必須采取問題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以問題探究的形式,讓學生逐漸回歸到一條有統一答案的道路之上,但同時要用包容性的心態去看待學生所提出的一切想法和感悟,切忌教條化、切忌模板化。同時,需要用啟發的手段逐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提問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應當不局限于閱讀文本之內。通過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集思廣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當教師讓學生閱讀一些具有濃厚情感的文本的時候,如《我和祖父的花園》《北京天壇》《背影》這些文章的時候,就需要鼓勵學生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朗讀。這樣就使得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帶著感情朗讀的過程當中投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以實現自我感情的升華。而當閱讀結束以后,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閱讀之后的感悟,對這篇文章記憶最深刻的內容是什么等等。這種更加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討論法,使得學生在互動中激發熱情,在探究中培育對閱讀的興趣。
(二)多元化評價機制增強課堂效果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切忌模板化、教條化,而這也同樣是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每一名學生對同一文本的不同感知能力和提出不同意見的勇氣及自信。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為了追求標準答案,為了追求學生閱讀成績的提升,會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感悟。其次,在面對同一文本的時候,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著不同的感悟,恰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教師需要尊重學生情感的多樣性,需要意識到閱讀的真諦就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打通學生情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交流通道。所以,在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一切不同答案的時候,教師需要以更加正面的情緒對其進行鼓勵,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批評和遏制。
舉例來講,在學習《長征》這篇閱讀文本的時候,教師采取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去體會長征路途當中的艱辛,體會共產黨人在經歷千難萬險堅持革命的不容易。部分學生在念到“長征”這兩個字的時候,會在“長”這個字上拖長音,這時候,如果教師立即進行制止并嚴厲地批評的話,顯然是不正確的,教師則需要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的目光,讓學生朗讀完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后詢問學生為什么要將“長”這個字拖長音,自己有什么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長征”的距離很“長”、經歷的時間也“長”。所以就會把“長征”當中的“長”字拖長音重點讀出來,以體現出“長征”的艱難。
三、結束語
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會寫字、會讀書、會背詩,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夠通過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特審美能力,以及激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在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形成美學觀,以便凈化心靈,而這一切都需要依靠閱讀教學來達成。
參考文獻:
[1]李鳳.淺談中小學語文教學困境及突破[J].考試周刊,2016(29):39-39.
[2]蔣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討[J].教師,2017(4):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