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雁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無論教法怎樣選擇和運用,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總是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在“質疑”中獲得快樂,獲得真知,獲得成功,筆者認為:1.巧借導語,設下懸念,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2.課堂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解疑釋惑中得到發展。3.結尾留疑,讓學生在疑問中得到知識的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質疑;興趣;發展;升華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教學無疑是一個有效平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讓學生跟著教師步伐走,學生沒有質疑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的好奇心逐漸衰退,沒有了自己的思維,思想僵化,這會嚴重阻礙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將“質疑”教學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質疑”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在“質疑”中獲得快樂,獲得真知,獲得成功,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一、巧借導語,設下懸念,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
導語的設計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開闊學生的思維也有積極意義。精彩的導語問題設計往往也是一堂課的教學線索。神話故事里充滿了神奇的想象,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在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先出示孩子們熟悉的動畫圖片《西游記》《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讓孩子們猜出孫悟空、精衛、女媧這些神話人物,在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馬上引出課題,激發了他們對新的神話人物——盤古的好奇心,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接著,出示《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的題目,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他們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盤古是什么人?盤古真的能開天嗎?盤古為什么能開天? 盤古是怎樣開天的?天地是盤古開的,那盤古開天辟地的斧子是從哪來……“學貴質疑”,疑問是探索新知的導火索。這樣一連串的問題正好構成了本文學習的一條線索。學生從上課一開始就處于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學生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是教學的最佳時機,能調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為上好一堂語文課打下了基礎,而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二、課堂上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解疑釋惑中得到發展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豐富多變的,它應該成為學生閱讀、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疑、創新的過程。高明的教師能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各具特色的表現進行及時、準確、符合個性的評價、引導,既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同時體現人文關懷,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執教《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學生們順著我預設的教學環節理解課文內容,突然有一位學生提出疑問:“ 老師,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的洞怎么能說成‘孔隙呢?”對于這個問題,在備課時我也考慮到了,此時作為教師用一兩句話也能把答案說清楚,但我又一想,何不趁此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呢?于是,我先表揚了這個學生,又啟發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很會思考問題,為什么稱之為‘隙呢?請大家聯系上下文的句子來讀一讀,相信一定會給這位同學一個滿意的答案。”于是,學生們都在認真默讀課文后,紛紛發表意見:“我從‘仿佛到了個大會堂 、‘聚集一千或八百人不覺得擁擠等描寫中體會到外洞非常大。”“內洞比外洞大得多,說明內洞更大。比起這么大的內外洞,這中間的孔應當只是一個‘孔隙了……學生學會在對比中探究,集思廣益探尋結果。
當學生提出問題存在差異或表述不清時,教師更應當適時地幫助他們提升與提煉真正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有效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不妨從“質疑”開始。
三、結尾留疑,讓學生在疑問中得到知識的升華
成功的一節語文課,教師教會學生的不僅是課文內容本身,應該是教會學生課后思考,達到舉一反三之效。課堂的內容是有限的,課外的知識卻是無窮的,因此,課后質疑就關系到學生課外主動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藺相如》這篇課文的結尾時,有一位老師在課堂結尾處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課題中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趙國大將廉頗,因改編時受篇幅限制,課文刪除了關于他的一些描寫。晚年的廉頗最后死在了楚國,到死,他都對身邊的人說:“我只想指揮我們趙國的軍隊呀!”這中間發生了什么?請大家課后也試著用我們今天學習的“聯讀”的方法,去讀一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的這些故事,相信你也能讀出一個極具個性的廉頗。課堂最后對結尾的處理,能夠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以及對探尋歷史知識的好奇心。這樣的提問將課堂的內容學習成功地轉向課外知識的擴展及思考,也使得一節課余味無窮。
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現代心理學家亦認為,疑是思維的開始,創新的火花。學生的質疑是創造靈感的閃現,有了疑問,他們才能主動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乘著質疑的翅膀成長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