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摘 要】隨著中國教育體系的改革,新課改下的小學自學能力培養已經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特別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更加強調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核心素養進行融合,時刻將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最終教學目標,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發展。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同行業從業教師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自主學習;核心素養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要將核心素養作為整個教學體系的重要任務,通過自主學習來引導孩子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與此同時,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也應當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掙脫出來,從學習主導者的身份逐漸變成數學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以及合作者,時刻將“生本位”的教學理念放在首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與自學習慣的同時,最大程度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學習環境,激發探究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特別是對于新課改下的小學生而言,更是要從數學這一載體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以及情感投入來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教師就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以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一系列的導學資源。通過巧妙的引導,學生利用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以及合作式學習來完成數學任務。例如對于低年級而言,在進行“三位數加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電子多媒體課件展示卡通人物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兩位數加法與三位數加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相信在這種方式的引導下,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夠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掙脫出來,在動漫人物引導下完成個人“遷移能力”、“建模能力”、“算法思維多元化”的提升,真正地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養成一種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轉變學習方式,完成創新實踐
作為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之一,創新實踐能力同樣也需要得到廣大數學教師的重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數學認知模式中掙脫出來,以一個知識經驗積累的方式來進行主動認知構建。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提供更多的動手操作與動手實踐機會,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一種自主學習模式下進行創新實踐,充分地調動各個感官的參與,在自主探索中經歷問題思考、知識發現、規律尋找、結論概括以及最終的知識建構的過程。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來提問題:“如何計算一個長方體的體積?你能否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對此展開推斷和計算?”在這種開放式的問題提出下,學生不僅能夠對長方形的相關特征進行回顧,同時也能夠結合教師所提供的線索來對與長方體體積計算相關的長、寬、高內容進行整理與思考。當學生們提出長方體的面積=長×寬×高的時候,教師則是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感受到成功喜悅的同時,來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推導過程進行復盤。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動手擺一擺、看一看,計算若干個正方體所構成長方體面積。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已經完成傳統教學理念中的“主導者”身份轉型,在幫助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中,實現了“生本位”的目標,促使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在突破自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快樂,并營造出一個積極、主動、快樂的課堂氛圍。
三、重視獨立思考,提高合作意識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育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對學生思考與合作的核心素養培養。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通過樹立團隊意識以及合作意識,來構建獨立思考與討論的氛圍,在小組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將相關的數學知識逐漸過渡、發展到日常的實際生活當中,推進學生養成一種不斷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思想狀態,將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培養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進行循序漸進的完善,同時也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新。這樣一來,才能夠培養出多元化的綜合性人才,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兆樂.自主學習:通向知識殿堂的輕騎兵——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性策略[J].時代教育,2017(14):174.
[2]佚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培養學生高中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C]// 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2018.
[3]朱嬋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新課程(小學),2017(07).
[4]肖艷.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探究[J].中國培訓,2015(18).
[5]馬雪潔.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方法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4(11):171.
[6]周娟.探究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實踐方法[J].學周刊,2015(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