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翠 王一洲 田鑫 袁鑫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積極參與網絡公開課程的學習,以期獲取最前沿的全球教育資源。本論文以X校大學生為分析對象,在理解網絡公開課概念的基礎上,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從資源了解程度、課程獲取渠道、網絡公開課程內容等方面對高校網絡公開課使用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對網絡公開課了解程度不夠,部分網絡公開課時間安排不合理,內容比較枯燥老舊,上課形式比較單調呆板,互動較少,部分網站瀏覽程序繁瑣等問題,提出加大宣傳力度,調整課程時間,優化內容和課程操作界面等改進建議,以期補充高校學生對網絡公開課使用現狀研究的數據庫,提升網絡公開課程的實施效果,提高高校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網絡公開課;高校優質資源;自主學習;利用現狀
引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當前網絡學習已經成為自主學習的新趨勢,利用網絡自主學習是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更是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大學生對網絡公開課的利用仍處于一個低水平的層面上,大學生未能在網絡課程學習中獲取較大的利益,同時造成了網絡公開課的浪費。因此,筆者進行了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扮演的愈發重要的角色。同時,隨著系列教育改革思想的傳播,獲取最新最前沿的教育資源也成為大多數學生上網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隨后,數百所大學相繼推出“網絡公開課程”,全球學生可隨時隨地在線觀看不同課程,共享世界頂級學習資源。“網絡公開課”在全球蔚然成風。
2010年至今,國內網絡精品課程歷經八年,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課程更新慢、播放平臺不穩定、各大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等。
二、研究目的
(一)深入了解大學生對網絡公開課的使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二)通過調查所得數據,對大學生在利用網絡公開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
(三)總結所得出的現狀與原因,探討出對中國大學生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發展建議文獻綜述。
三、文獻綜述
網絡公開課于2010年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相關的研究文獻從2010年的5月份才開始陸續出現。在此基礎上,筆者從中國知網(CNKI)中了解到,2010年到2012年為止與網絡公開課相關的資料研究僅22篇,而到2018年5月31日與公開課相關的研究資料已有311篇;從Springer Link了解到,與網絡公開課相關的論文報告有近30萬篇。網絡公開課的發展吸引著專家學者的關注,研究內容涉及網絡公開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網絡公開課與傳統課堂的比較等,其中重復的內容比較多。筆者從中選取了10篇進行分析與概括,研究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相關概念界定
網絡公開課是以教學資源免費共享為目的,互聯網為傳播媒介,視頻為主要授課形式,在遵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的前提下,向社會免費開放某學科的優質課程,并向學習者提供整套完整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網絡課程(嚴峻,黃瑞,李明,2017)。網絡公開課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相對單一的授課方式。(鐵俊,2015)。
(二)國外高校對網絡公開課使用現狀的研究
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有兩類:首先是網絡公開課的普及率和流行程度,智能手機和移動應用程序的廣泛使用,使得在線課程對遠程完成課程的學生具有吸引力,進一步推進了在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學習的概念(Smith,2015)。其次,國外學者也對網絡公開課的受眾群體進行研究,在巴布森調查研究小組的估計中,目前有超過600萬大學生參加了遠程教育(網絡公開課)項目(Allen & Seaman,2017)。在國外某些社區學院,2014年的網絡公開課在線教育(網絡公開課)增長率為4.7%,超過了大學人口增長率(Smith,2015)。
(三)國內對高校網絡公開課使用現狀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是三類:首先是網絡公開課的利用現狀。例如學者梁云真認為高校大學生觀看網絡公開課不能堅持到底;另外,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的使用頻率很低(梁云真,2017)。其次是網絡公開課的內容現狀,吳浩提出網絡公開課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盲點。目前受到廣泛關注和熱捧的“死亡”、“公正”、“幸福課”等網絡公開課,多屬于人文社科領域或通識教育范疇,這正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軟肋(吳浩,2011)。此外是網絡公開課的優勢。國內學者認為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在傳遞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有其正面作用,承載著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僅可以作為國內受眾的學習資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段洪濤、于朝陽,2012)。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在使用中具有以下優勢:時機成熟社會所需,資金充足管理得當,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王心語,2014)。
(四)評價
綜上所述,網絡公開課的利用現狀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而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研究網絡公開課的普及率,內容現狀以及優勢。針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本文嘗試從資源了解程度、課程獲取渠道、網絡公開課程內容、課程改進措施進行研究,以期補充高校對網絡公開課使用現狀研究的數據庫。
四、方法
(一)樣本介紹
本次研究采用了調查法,筆者共發放160份問卷,回收1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60份,有效率100%,用Excel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樣本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從來自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的學生中進行分層調查。由于此次調查對象多為文史類專業的大學生,男女比例差異較大;涉及了全國10多個地區多所高校的大學生,由于地域就近性,重慶高校大學生所占比例較大;此次調查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個年級的學生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25%、69.38%、5%和0.63%,集中分布在大二年級。被試者所學專業涵蓋文理,包括漢語言文學、英語(師范)、教育學、數學、法學等。
(二)問卷設計
本問卷是網絡問卷,從網絡公開課程了解程度、網絡公開課程獲取渠道、網絡公開課程內容及評價、網絡公開課程改進措施這四個基本維度來調查高校大學生網絡公開課的利用現狀。
五、研究結果
本問卷從網絡公開課程了解程度、網絡公開課程獲取渠道、網絡公開課程內容及評價、網絡公開課程改進措施這四個基本維度來調查高校大學生網絡公開課資源利用現狀。
(一)網絡公開課程了解程度
調查結果表明,50.63%的人知道、看過一些網絡公開課程,3.75%的人對網絡公開課程完全不了解。大部分同學對網絡公開課只是一個粗略地了解,甚至有一些同學完全不了解,少數同學了解較深且利用較好。
(二)網絡公開課程的獲取渠道
從網絡公開課獲取渠道統計表可知有58.13%是通過學校公告獲取,25%是通過新聞媒體報道獲取。約一半的同學是通過周圍同學的推薦、上網時偶然發現和來獲取課程,少部分同學是通過報紙或雜志等離線媒體、新聞媒體報道和其他方式來獲取課程。由此可知,大家獲取課程渠道的方式十分多樣。
(三)網絡公開課程內容及評價
調查結果表明,在網絡公開課程內容選擇上,人文社科類課程占60.63%,經濟商科類課程占23.13%。大部分同學對人文社科類、Ted網站的演講和其他課程感興趣;少部分同學對經濟商科類課程和理工科類課程感興趣。由此可知,大家偏愛演講類人文類課程,少部分喜歡經濟商科和理工科類課程。
(四)網絡公開課程改進措施
由網絡公開課程問題統計表可知,51.25%的人認為網絡公開課程的教育風格有缺陷,上課形式單調呆板,課件充滿文字材料晦澀,28.13%的人認為網絡公開課程的內容陳舊,更新內容太慢甚至從不更新,部分鏈接無法打開,資料內容不全。此外,我們還發現,網絡公開課程存在網站做得不好,瀏覽程序繁瑣,互動性不強的問題。此外,有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僅僅能高度集中20分鐘左右,30分鐘內是吸收知識的最佳時間段。大部分同學希望提供課外延伸讀物推薦,課件下載和教師的交流;少部分同學希望相關課程推薦個人在線筆記和其他。
六、研究發現的問題
(一)本次調查發現了網絡公開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有:
(二)大部分同學對網絡公開課了解程度不夠;
(三)部分網絡公開課時間安排不合理,瀏覽程序繁瑣;
(四)內容比較枯燥老舊,上課形式比較單調呆板,互動較少;
七、對策
針對以上調查發現的四大原因,本研究提出了以下解決對策:
(一)建議網絡公開課網站和學校等相關機構加大對網絡公開課的宣傳力度,增加線上線下的宣傳方式,豐富同學對網絡公開課的了解渠道。
(二)有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僅僅能夠高度集中20分鐘左右,因此30分鐘內就是吸收知識的最佳時間段,而部分網絡公開課的時長超過了30分鐘,導致同學們學習情況不佳,建議網絡公開課控制在30分鐘以內,以此保證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及時更新內容,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同時對知識的表現形式可以多樣化,不拘泥于照本宣科。
(四)網站可以簡化瀏覽程序,便于學生瀏覽學習,同時提供課外延伸讀物,課件下載以及相關的課程推薦,還可以開設個人在線筆記。
八、結語
本次調查報告是我們筆者通過實踐,以紙質、電子問卷為媒介,獲得的有關“高校大學生網絡公開課程利用現狀”真實可靠的數據。隨著網絡公開課在國內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相關課題的調查研究重要且必要。筆者雖為此文的撰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報告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被試人群主要為文史專業的學生,導致最后的數據有一定局限性,不夠完善。鑒于此,未來擴大到對各個年級及各個專業對網絡公開課的利用情況的研究。總之,希望此次調研報告能夠幫助讀者對高校大學生網絡公開課程利用現狀建立更加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段洪濤,于朝陽.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的辯證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3(03):77-81.
[2]梁云真.大學生使用“網絡公開課”的現狀分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12):63-64.
[3]鐵俊.網絡公開課對傳統教學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03):157-158.
[4]王心語.淺談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的發展現狀及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2):147-148.
作者簡介:
譚小翠(1997.11-),女,土家族,重慶市石柱縣,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王一洲(1998.04-),女,漢族,四川省綿陽市,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田鑫(1998.11-),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袁鑫(1998.05-),女,漢族,重慶市墊江縣,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