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琳
摘 要:教育從狹義來說就是“教書育人”,即教育工作者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將教材上講到的知識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在考察的時候,能夠達到考察者的目標。但是,教育從廣義上來說還包括教育工作者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價值觀,行為處事準則,思想道德進行教育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品德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考核當中占得比重越來越多。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教育;傳統美德
小學教育是一個人必須要經歷的教育,在整個人生當中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常說“三歲看到老”,小學品德不端正長大后可能會走上歪路,現在國人的道德正在滑坡,面對“扶不扶”問題,我們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面對侮辱消防戰士的問題,我們說他愧對“人”的一撇一捺。面對浮躁的社會,復雜的人心,品德教育成為了拯救人心良知的靈丹妙藥。因此,小學教育必須要回歸真善美,重視品德教育。
一、立德樹人,以孝為本。
“勸君不打春天鳥,子在巢中等母歸,勸君不吃春天魚,萬千魚仔在腹中”,人和動物的喜怒哀樂并不互通,但是,唯獨會對母愛和孝道產生共鳴。孝道對于家庭和諧至關重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孝敬既是報答父母的辛苦栽培的恩情,也是回饋他們年輕時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每一個人都有家庭都有父母,也都會成為父母,慢慢的都會老去都會變得力不從心。小學品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孝道的培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生品德教育方面我總是謹言慎行,在教學當中貫穿品德教學。例如,在教學《梅蘭芳蓄須》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體現梅蘭芳愛國情懷的語句,學生不一會就找出幾個句子,接下來,教師講述梅蘭芳不惜沒有收入,拒絕為日本賊寇登臺演出,日本賊寇為了報復梅蘭芳將他的存款凍結,梅蘭芳一家舉債度日,即使情況糟糕,梅蘭芳一直堅持民族大節,教師讓學生模仿梅蘭芳的語氣和神態,講出擲地有聲的一句話,體會梅蘭芳不屈不撓的剛強,學習梅蘭芳高尚的愛國情感和堅定地民族氣節。
二、弘揚真善,奉獻社會。
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在社會當中扮演者角色,在社會當中實現自我價值。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遵循廣義的教學原則,不僅要傳授課本教學知識,還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明白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家庭和社會一樣,奉獻社會就等同于在家庭當中孝順父母,奉獻社會才會和諧,社會才不會浮躁,才不會出現更多“扶不扶”。小學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通過教學案例讓小學生明白奉獻社會就是在為自己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奉獻社會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從小培養愛心,愛心才能持續,從小培養奉獻,奉獻才能持久,這才是品德教育的意義。例如,在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時,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的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教師在班級內成立“互助日”,在“互助日”教師和學生一起參加各種團隊活動,一起完成艱巨的任務,讓學生之間相互奉獻,彼此幫助,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感悟延安精神的內涵。
三、以史為鑒,發揚中華。
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既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民族氣節,又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虛心學習精神;既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精神,又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中華民族受到過欺負但從來沒有屈服。孔子被全世界膜拜,論語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四大名著也開始在外國開拍,這都展示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世界的影響。小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向小學生宣傳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讓小學生感受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向小學生傳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促使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可以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韌性。同時在課堂教學當中也要讓學生感受中國人的骨氣,了解中國人的氣節。例如,人教部編版四年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描述了周總理年輕時期在東北租借的所見所聞,“中華不振”使得周總理勵志要強國富民,喊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吶喊。小學階段的學生也必須要培養愛國意識,了解國家的屈辱的歷史從而樹立振興國家的理想。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最好的就是才能和人品都有,退而求其次也是品德較好才能不足的人,有才無德之人如同身邊的炸彈,隨時會對人產生威脅,因此小學德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社會人心的穩定劑。在德育教學方面首先要重視孝道,孝道是最為核心的品德;其次,還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能夠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最后要讓德育走向世界,讓中華民族的美德成為世界的驕傲,讓“人之初,性本善”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楊開勇.小學生道德教育問題橫向探究——評《兒童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9(03):124.
[2]蔣文清.國學教育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重要性及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17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