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新
摘要: 小學階段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我們在抓常規,抓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在學習中,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一些對學習不利的心理問題,影響了學生個人的進步。我們將小學生中出現的這些不良心理進行分類,逐一分析,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面找出自我、自信、自由、自勵、自省、自責的原因和對策。
關鍵詞: 培養;健康心理;自信
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所下的定義是:“不僅沒軀體的殘缺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人的健康不僅是指生理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達到身心健康。生理健康如外貌、身體、體能等方面容易察覺且非常重視,但心理健康就未必能引起足夠重視。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奠基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慢慢形成,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這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長期以來,家長和學校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績和身體,較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而部分孩子在學習中,可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一些不利的心理問題,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則很容易給孩子留下一些性格、甚至人格上的缺陷。我們將小學生中出現的這些不良心理進行分類,逐一分析,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面找出“六個自”的原因和對策。
一、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生理自我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屬性的意識,包括對自己的外貌、身體、體能等方面的意識。現在很多孩子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的長相,如身材、膚色五官,甚至性別和生理有缺陷等不滿。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不管你長得漂亮與否,健康與否,爸爸媽媽、老師都是愛你的,都會給你最幸福的生活。試著接受和珍愛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欣然接受自己的身體,接受既定的事實,不要去羨慕別人,不要和別人進行無謂的比較,我們也不可能成為別人,只能成為自己。
二、樹立自信
什么是自信?其實,自信就是自己信得過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別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國作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一個有自信的孩子,通常都比較樂觀、堅強,會積極地面對生活、學習當中的困難,敢于嘗試、勇于挑戰。但是相反,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困難面前很容易放棄努力,經常被悲觀、絕望、恐懼的情緒所控制,導致一生碌碌無為。自信心對于孩子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管在體力上還是智力上,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是決定性的。可以說自信是孩子各種能力的催化劑,有了自信,孩子的一切潛能都會被調動起來,才能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最好的發揮。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
(一)缺少與人溝通的愿望。
有的孩子可能家長經常批評、指責,產生害怕心理慢慢變得少言少語。習慣之后,就會不想和周圍的人說話、交流。根據老師的反饋,每個班級都存在三幾個“沉默是金”的孩子,甚至有的小孩上課不回答問題,一個星期也說不上一句話,這類孩子不受老師表揚和物質獎勵的誘惑。
(二)過于依賴。
事實證明,獨立性高的孩子長大后生活更幸福,工作也出色。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自己做不好,或者部分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好,總想爸爸媽媽幫忙做,長久下去,便形成了過于依賴的壞習慣。要想改掉孩子的這種依賴感,家長就需要鼓勵孩子進行自我嘗試,即使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會很抵觸,家長也要想辦法讓孩子自我嘗試,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出第一步。可以在平時生活中進行培養,比如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當孩子通過勞動的過程中中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同時隨著孩子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還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三)過于聽話。
父母過于嚴厲,部分教出來的孩子會過于聽話。他們對父母言聽計從,處事能力比較弱,出現問題只會躲避。這都是他們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因而在人格成長方面,缺乏進取獨立的能力。一方面有家長認為,孩子過于懂事,沒個性。孩子性格變得逆來順受,長大后工作沒有號召力,不會讓周圍的人想要追隨他,以后自然難成大器。一方面有家長認為,孩子過于聽話,沒主見。過于聽話會造成個人思考能力喪失孩子習慣于聽從,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行事習慣不僅僅會在事業上有影響,也將貫徹孩子整個人生中的所有選擇。
所以,有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自信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
1. 養成自我暗示心理。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鼓勵孩子對自己進行正面心理強化。鼓勵他們碰到困難時,一定不要放棄。常常對自己說:“我可以的!”、“我最棒!”、“這點問題難不倒我!”等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你擁有碾碎一切障礙的決心和氣魄,會讓你擁有難以置信的堅持力和忍耐力,會讓你不斷增加勇氣,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2. 樹立自信的良好形象。
樹立自信的良好形象。家長教育孩子養成整潔、得體的儀表,盡量給孩子自信的外在形象;培養舉止灑脫,行為端方,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激發孩子發自內心的自信。美好的形象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愉悅的感受,同時也能增進自己的自信。在學校不難發現擁有自信的心孩子往往同時擁有一個美麗的外表和一種美好的形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外表往往邋遢或者不敢與人直視。
3. 保持恰當的自豪感。
適度的“自豪”非常有利。自豪給孩子自信,自豪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沒有自豪感對自信心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適度的“自豪”會推動和激勵孩子尋求知識、探索世界,達成目標。家長和老師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凡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見,給他們選擇的范圍,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4. 培養主動與人交往的愿望。
現在電視報道很多小孩都有自閉的傾向,他們的性格也是比較內向的,總喜歡一個人待著。這樣將來可能影響社交能力,不利于成長。家長可以為孩子創設交往機會。可以經常請鄰居或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到家里來玩或與朋友約好帶孩子到其他人家玩,讓孩子多接觸家庭成員之外的人;長期培養后,孩子會樂意與人交往,隨著交往的人越多,就越會增加他們的自信。
5. 多與自信的人接觸和來往。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感染別人,倘若一個沉悶的人,經常和一個自信的人接觸,也一定也會成為特別自信的人。
三、給予自由
“自由”的解釋是“按照個體心愿行動言語和思考的能力或者權利。自由是一種權利,但同時也是一種能力。
很多家長都認為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于是對于孩子的一切都有了非常精確的管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控制,使用手機、玩電腦都被精準控制。不僅自己累,孩子從煩惱如何提高成績慢慢變得厭惡學習。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由,但不是放任自流,讓他完成他感興趣的事情,這是給予孩子信任和信心。這樣孩子 才能更加自信和自律,緩解厭學的心理情緒。
過于嚴格的要求變相扼殺孩子的個性,長期限制孩子獨立思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自我價值貶低,情緒易焦慮抑郁,缺乏創新能力,表現出較少的社交性,易形成退縮逃避或逆反對抗的行為特征、有時會導致反社會行為。
但也不能不對孩子提出要求,不制定行為標準,應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程度,性別、氣質、能力等特點制定規則,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允許其在能力范圍內自行決策,細心地關注孩子,尊重其需求,重視其興趣;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
四、恰當運用自責、自省、自勵。
孩子成長的路上,需要很多正面表揚和鼓勵,也需要適當的反面批評和教育,遇到沒做好的事情,加以引導,讓孩子引起自責、自省、自勵。
自責、自省、自勵,樹立孩子健康心理尤為重要。有一本書叫《給孩子一顆自勵的心》是這樣說的: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充滿了無數機會與挑戰。在人生之路上,有時布滿荊棘,有時充滿燦爛的陽光,有時會流出心酸的淚水,有時會露出幸福的微笑。有些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倒下了,有些人卻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對待挫折。“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間沒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不愿成功的人,渴望成功,但卻受不了成功所要付出的代價。讓孩子在挫折后自責、自省,在挫折過后要自勵。告訴孩子,通過自勵鞭策,達到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永不放棄,就一定成功。
培養孩子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以規范的行為適應社會,以誠信的人格走向社會,以健康的身體面對社會,以堅強的意志挑戰社會。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讓幸福長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