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成軍
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供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舞臺,只有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高效,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保證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并獲得能力的發展提升。初中美術是我國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應該重視課堂教學并積極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本文將從巧妙設置問題、創設直觀情境、設置多元評價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構建初中美術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的初中美術教師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高效課堂通常指的是教師可以利用盡可能少的教學資源、耗費盡可能少的教學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打造和構建高效課堂是教師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標,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課堂教學承擔起了更加重要的職責和使命,這一目標的達成和實現也因此而變得更加緊要和迫切。所以,初中美術教師應當順應教育發展和變革的趨勢,積極地轉換觀念、更新思想,從現實學情出發,探索各種科學、創新的方法與策略,以此來推動美術課堂的轉型與升級,最終順利地構建起初中美術的高效課堂。
一、巧妙設置問題,調動學生思考動機
問題中通常蘊藏著豐富的基礎知識,問題的巧妙提出往往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體探究。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應該關注并重視課堂提問環節。首先,教師應當搞清美術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來巧妙設置問題,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其次,教師則需要選擇恰當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設置懸念,從而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對問題展開思考、分析與探究,推進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
例如,在教授《同類色與鄰近色》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讓學生們掌握同類色和鄰近色的基本概念與特點,并學會辨認同類色與鄰近色,為了調動學生們的思考動機,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知識,筆者結合問題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教學。問題如下:同類色搭配給你帶來了怎樣的色彩感受?同類色的色彩對比有何特點?鄰近色的色彩對比又有何特點呢?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筆者通過巧妙設置問題,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動機,加深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二、創設直觀情境,豐富學生鑒賞體驗
美術本質上是一門視覺藝術,只有帶給學生直接的視覺感官體驗,才能優化學生鑒賞、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應當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對美術知識進行數字化的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像、動畫或者視頻等形式呈現和展示出來,創設良好的視聽情境,讓美術課堂變得聲情并茂,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優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鑒賞體驗,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色彩風景畫》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以風景畫色彩知識進行講解,為了加深學生們對風景畫色彩的理解,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創設了直觀的教學情境。上課后,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了一些色彩風景畫作品,如,莫奈的《阿讓特伊附近的楊樹》、梵高的《粉紅色的果園》等作品,讓學生們感受色彩風景的特點,隨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挑選一幅作品,加入自己的構思與想象,創作一幅全新的風景畫。這樣一來,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直觀情境,豐富了學生的鑒賞體驗。
三、設置多元評價,優化美術教學效果
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直接反饋,能夠有效改進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保障。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教學評價,設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教師應確定多元的評價主體,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自評、互評,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最終的學習結果展開形成性的評價,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問題與不足,并明確應該改正和努力的方向,從而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優化美術教學的效果。
例如,為了優化美術教學的效果,筆者注重對學生們的評價,如,學生們在完成一幅作品后,筆者會第一時間對學生們的作品進行鑒賞,指出學生們的優點,并根據學生們的作品對學生們進行表揚,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這樣一來,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筆者通過設置多元評價,優化了美術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位身處教學第一線教師的根本性目標和任務,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基礎動力和支撐。所以,初中美術教師應當樹立科學觀念和思想,切實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通過巧妙設置問題、創設直觀情境、設置多元評價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革新,最終構建起高效的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薛葉.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漢字文化,2018(11):127-128.
[2]盛佳文.淺談構建幸福、高效的初中美術課堂的途徑[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