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雅丹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及小學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現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擁有著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及教學途徑。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合唱教學屬于較為常見的形式之一,但傳統合唱教學過程中多數學生由于害羞、聲音不好聽、唱歌跑調或跟不上節奏等,會產生“怕出聲”的心理障礙,降低了學生們合唱學習效率及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綜合音樂素養及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因此,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針對“怕出聲”心理障礙實施相應的解決及排除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針對排除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怕出聲”心理障礙的途徑進行了分析及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心理障礙;排除方法
以往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們在合唱過程中保證統一協調的節奏,通過團隊的努力演唱一首歌曲,在合唱的氛圍中傳達歌曲的主題及思想。但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較低,多數小學生尤其是女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經常表現為害羞、自卑、膽怯等,在合唱過程中往往表現為不愛出聲,害怕旁邊的同學笑話自己,害怕自己跑調給整體合唱效果帶來影響等,嚴重影響學生們的音樂學習效果及實際合唱延長的效果。教師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合唱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出發,尋找合唱教學的切入點及突破口,通過實施多元化的方式排除及克服學生“怕出聲”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們的合唱自信心,促進合唱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強化合唱欲望,促進學生們在合唱過程中主動發聲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相應的情感情境,走進學生們的心理世界,傾聽學生們合唱學習過程中怕出聲的原因,放下教師的身段,與學生們之間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關系,縮短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促進學生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在合唱過程中為什么害怕出聲。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包容接納學生的缺點,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幫助學生重新建立唱歌的自信心,告知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雖然老師唱歌很好聽,但是老師的字卻寫得很丑,我知道你雖然合唱方面弱了一點,但老師關注到你平時上課非常認識,老師相信你通過多練習一定能有所提高的。”促進學生們合唱積極性的提高。
二、改進傳統小學音樂合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合唱的有效性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除了心理方面及性格方面的因素影響之外,學生們還會由于沒有充分掌握合唱技巧及方式有關,在小學音樂合成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克服“怕出聲”的心理障礙,就應不斷優化及改進合唱方式。教師應結合學生們實際學習需求、樂感、理解能力及年齡特點等,通過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及實施因材施教的方式,促進學生們掌握合唱技巧及方式有效性的提高,通過跨越音樂教材的限制,創造性、靈活地運用教材,對教材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及解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優化教學。此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實際合唱水平、樂感等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合唱教學要求、評價標準及教學方式,促進各個層次學習水平學生合唱學習有效性的提高,幫助學生們掌握更多的合唱方法與技巧,減少由于掌握合唱方式與技巧不全面導致的“怕出聲”行為,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合唱習慣,促進學生愛上音樂與合唱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實施進一步的引導及教學,結合學生們實際情況出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合唱中領略到合唱的意義,養成良好的合唱習慣,促進學生們愛上合唱。
如,在進行《我是小小音樂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合唱,在學生合唱過程中筆者將合唱過程錄制下來,在學生合唱完成后播放給學生聽,引導學生認識到合唱的魅力,肯定及認可自己,讓學生感受合唱的聽覺效果,促使學生真正愛上合唱。此外,教師還應及時對學生合唱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在學生們合唱過程中針對幾個容易害羞、害怕“出聲”的學生進行鼓勵及正面評價,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及教育能力,引導學生產生合唱后的自豪感及成就感,養成熱情學習、積極合唱的學習習慣,促使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結束語
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怕出聲”心理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強化合唱欲望,促進學生們主動融入合唱過程中發聲,對傳統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合唱習慣等多元化的教學途徑,促使學生們排除“怕出聲”的心理障礙,提高合唱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們積極主動融入合唱教學過程中去,提高學生們綜合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郭曉莉. 開展班級合唱教學的意義、優勢及方法[J]. 甘肅教育,2015,14(24):68-68.
[2]劉濤. 引發共鳴 抓好平時 生動引導 精心設計[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 25(12):240-240.
[3]周軍, 桂志英. 淺談合唱教學在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 科技風,2014,33(23):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