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秀芬 陳平 柳薇
摘要:伴隨著高等教育培養人數的不斷增加,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其中民辦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尤其凸出。產教深度融合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產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育人,也是國家職業教育變革的發展趨勢。因此,提高產教融合下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對于提高民辦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緩解其就業壓力,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民辦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從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1+X證書”的落實、加強學生就業指導、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等方面對提升產教融合下民辦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措施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產教融合;大學生;民辦院校;就業質量;提高
1引言
目前,民辦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培養的大學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質量就業成為權衡大學生職業情況的重要指標。新時期,由于民辦院校畢業生數量的連續增長,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就業困難、就業質量滿意度不高的現象。基于2018屆民辦院校大學生隨機抽樣得到的就業質量滿意度調查結果[1],如圖1所示:從職業發展前景層面、工作穩定性層面和工作質量層面分析了畢業生就業質量滿意度,特別是在工作質量層面不滿意度高達71.2%。
目前民辦院校生存和發展面臨較大挑戰。產教融合是企業與高校的融合,可逐步實現專業配置與企業崗位的需求對接,為民辦院校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帶來了生機。
2就業質量差的原因
耿旭[2]認為民辦院校就業難的原因是生源基礎差、師資力量的水平有限、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大學生就業觀不正確、大學生就業指導薄弱。
王佳賓,孫靖皓[1]指出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學習成績、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獲獎情況、校園活動經歷,職業資格證書、兼職經歷、就業意愿等指標。企業對于人才的選撥是多方面的。社會資本主要體現在家庭背景、父母職業、收入。大多數學生認為人力資本的相關因素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擇業高于社會資本的變量因素。
張佳樂[3]認為大學生就業質量在宏觀上與國家政治、經濟等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同時,也與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就業期望、個人就業能力等有著重要聯系。
朱凱峰[4]認為專業對口率、到崗報到率、工資數額和增長幅度、工作穩定性、工作環境、工作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就業前景等均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共分為三大類:(1)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社會因素;(2)高等教育的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技能證書模式、就業相關政策指導、擇業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引等高校因素;(3)專業知識、學歷層次、工作經歷、在校學習情況、就業觀念、就業能力、身份、性別和生源地等學生自身因素。本文從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1+X證書”的落實、加強學生就業指導、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等方面論述如何提升產教融合下民辦院校的就業質量。
3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措施
3.1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
創建學校與企業聯合的實習實訓基地,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研制的人才培養方案。
建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基于職業環境,民辦院校不斷變革教學方式、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完善教學方法和加強實踐操作,完善教學資源庫等。努力建設省級和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編制一大批校企合作理念的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調整,傳統的學科專業教材應及時做好更新完善。順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運用企業先進理念完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工廠的建設及投入使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對大學生職業技能的多方面培養與完善,使之適應市場環境的需求。
3.2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
截至2020年,我國規劃推動300個具備標桿效果的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民辦院校應針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制造業等專業人才缺少的行業,結合校企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建設若干一流的實習實訓基地,推動開放共享,輻射區域內學校、企業及周邊經濟發展;激勵民辦院校建設一批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加入,并借鑒瑞士、德國等國家創新型實訓基地的運行經驗,以提高我國民辦院校校企合作育人資歷,為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大眾取得職業技能證書,以及企業提升人才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此外,要安排學生足夠的實訓環節,讓學生能夠真正動手實踐,提升學生的實操水平。另外,建立并完善相關實踐教學的規章制度,人人做到按規則實踐,以此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學生通過規范的模擬實訓,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5]。
民辦院校由于校內實訓條件有限,可以借助校外實踐基地的優勢,并與之加強合作。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可以體驗真實的職業環境,將自己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升職業能力。
3.3鼓勵“1+X證書”的落實
“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既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又看重技能培育。因此,“1+X證書”制度是契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從2019年開始,我國在職業院校運行“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民辦院校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應積極響應國家大政方針。激勵民辦院校大學生在得到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贏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寬工作渠道,減緩就業壓力[6]。
“1+X證書”相關的院校內培訓和院校外培訓均可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人群。為了“1+X證書”制度的落實,一方面,積極改善民辦院校的辦學條件、產教深度融合、專業化實訓基地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深化改革、“學分銀行”制度構建等;另一方面,不斷分析參考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有關制度優點,通過開發高質量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完善職業教育培訓服務體系,確保證書認證可信度,有效提升證書含金量[7]。
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有助于打造產教融合的優良氛圍,有助于打開做學聯合、工學結合、校企一體育人的民辦教育發展的新局面。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實力,證明自身能力的關鍵。在合理安排學習的情況下,考取對自己未來就業有實際作用的證書會為未來就業增加競爭祛碼。
3.4合理設置專業結構,加強學生就業指導
民辦院校的專業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應用型人才是當今社會的廣泛需求,民辦院校要依靠自身優勢,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由單純的理論教育向理論、實踐雙結合模式不斷調整。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實操本領和就業能力,真正的契合市場發展要求。
圖2和圖3的結果分別基于668份有效問卷和652份有效問卷。從圖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前景普遍存在迷茫、悲觀或無所謂的態度,分別占比38.02,3.89,1.50;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普遍存在不怎么關注、了解一些或完全不關注的情況,分別占比42.03,47.24,5.21。
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因為對就業形勢的無知,大學生就不會產生危機意識,也不會積極關注和努力提高自己。就業指導不應只停留在學生就業階段開展,應貫穿于大學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建立完善的就業體系,使學生意識到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具備一定的就業知識,提升其就業質量。最后,學校要加強學生在實習階段的管理,使每一位學生都應真正進入到實際的工作崗位,做到學有所用,為自己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民辦院校應引起絕對重視,完善就業網站的信息,增加更有實際作用的就業信息。并且在學校以及就業網站上經常開展就業信息的咨詢工作,登記每位大學生的求職意向,以便有合適的工作崗位時第一時間通知給學生。同時,學校也要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咨詢與指導工作,不論是就業筆試、面試、就業的技巧方法,還是在就業中遇到的挫折,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輔導。
3.5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在就業局勢如此嚴峻的今天,民辦院校大學生應提升自身的就業質量、自身本領和水平。首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求職意愿和求職計劃,切忌好高鶩遠,對于工作的選擇不應只停留在大城市、薪酬高,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其次,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在校期間要認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積極參加院、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提高自己的組織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實習、兼職等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最后,開拓思維,自主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當代畢業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實際情況,將自主創業作為就業的選擇渠道。
通過對民辦院校大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的調查問卷,選出640份有效問卷,得到圖4的結果;通過對未來期望的工作地點的了解情況,選出686份有效問卷,得到圖5的結果。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未來就業區域的選擇上,當前民辦院校大學生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而做出選擇。對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選擇明顯降低,選擇省會城市的人數位居前列。然而,選擇未來去鄉鎮地區發展的人數極少: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他們逐漸能從自身的實際需求去選擇,更加重視自我發展和自身實際,在未來就業單位的選擇上更加靈活多樣;且選擇優先考慮發展空間的人數最多,并且選擇個人興趣愛好的人數也較多。可見當前民辦院校大學生開始關注自身發展,更重視個人未來的發展空間和自身興趣愛好;然而,有很多大學生對就業市場不了解,對自身實際能力缺乏清晰的認識,很容易導致對未來就業薪資期待過高。
4結束語
民辦院校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民辦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和就業質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實現高質量就業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需求和殷切希望,所以,從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1+X證書”的落實、加強學生就業指導、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努力,國家、社會、高校和學生個人要通力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佳賓,孫靖皓.民辦院校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探析[J].傳播力研究, 2018, 2(24):167-168.
[2]耿旭.淺析民辦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與對策[J].新西部,2018(27):127+123.
[3]張佳樂. 陜西民辦院校大學生就業預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 2018.
[4]朱凱峰.以就業質量提升為導引的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28(02):38-41.
[5]張鳳林.論民辦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養中的“五個結合”[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24(04):205-207.
[6]萬玉鳳,柴葳.職教“1+X”證書制度試點啟動“一專多能”讓職校生變成“多面手”[J].中國農村教育,2019(13):5-6.
[7]施立平. 讓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發揮大作用[N]. 寧波日報, 2019-04-19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