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琨
摘 要:加強高中生法律意識培養,對實施依法治國具有長遠性、根本性的意義。該文針對高中生法律知識淡薄的現狀,分析了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 法律知識 薄弱 提升
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通過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力開展普法教育,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普遍提升,依法治國逐步走上規道,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當下高中學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亟需培養和提高的現狀,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現階段高中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呢,這一現象又將如何進行改變和提升呢?
一、現階段高中學生法律知識主要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學生自身權利意識的淡薄
高中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國家的未來,他們學習任務重,高考壓力大,生理與心理正處于成長階段,可塑性比較大,普遍缺少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難以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更多的高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常常在社會上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相互攀比,追求更多的物質生活,間接的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向,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沖動憑主觀行事,出現打架斗毆、尋求刺激等現象,嚴重的還會出現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例如2017年5月,山東省五蓮某高中有一名學生,因學習壓力大,外出尋求刺激,進入附近一小區居民家中,將一位60多歲的老人殺死在家中。
(二)家長對學生法制教育觀念滯后
因為法律知識教育是一種增強學生素質的教育實踐過程,高考中涉及較少,因此得不到家長們的重視,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至于其它與高考無關的都無所謂。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法制教育本來就是學校的事情。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法制教育少之又少,另有部分家長自身的法制素質不高,導致家庭法制教育嚴重缺失。
(三)學校尚未形成對高中學生系統的法制教育體系
對普通高中學校來說,學校全部資源主要是用于升學率的提高,搞法制教育覺得不但是浪費學生時間,還面臨教師經費等資源緊張問題,所以對法制教育普遍不很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內容少,不系統、不全面、無規律,缺乏內在連續性;二是教學方法簡單,基本局限于課堂教學,造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脫節。三是學校內缺少專業的法律教師,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有突破。
(四)社會未形成對高中生普法
合力當前,社會上各執法法制部門對高中生普遍開展法制宣傳不多、法制教育不夠,社會法制環境綜合治理還不全面,社會負面影響大,在校學生受社會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的影響,被不良網絡文化的誘惑,以及少數學生家長的不良行為等,都對青少年法律意識的養成產生不良影響。
二、提升高中生法制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一)高中生要切實加強自身法律意識
培養法律素質就是高中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應從學校的日常行為規范入手,嚴格遵守校紀校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嚴格遵守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提高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養成良好的愛憎情感;高中生還應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踏實認真學好相關法律知識,善于運用正確的法律知識同不良行為人生斗爭。
(二)家長要高度重視孩子法律意識
培養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看重分數,家長首先要提高自身法律知識水平,在家中要樹立起榜樣作用,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導孩子遵紀守法,學法用法,普及法律知識,最終達到穩步提高孩子法律意識的目的。其次,作為家長,要在遵紀守法,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情,充分運用法律規范來規范自身的行為的基礎上,教育孩子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孩子體驗到法律給家庭帶來的好處與快樂,同時家長還應該常常對子女的法律情感做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喜愛法律。
(三)學校要轉變教育思想制定系統
法制教育體系首先要加強法制領導體制,完善學習機制。學校要建立和實行校領導普法領導小組及年度考核制度,健全并完善法制學習規章制度,獎勵普法教學能手。學校法制校長要帶頭學法用法,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定期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其次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普法教育,建立健全學法制度。活教活學,通過黑板報,校園廣播、法制講座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律知識教育。并通過加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高中學生的法律情感體驗。
(四)社會要形成良好的法制環境
培養高中生法制素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任務,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首先要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實施力度,形成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宣傳體系;其次是蕩滌不良源頭,凈化社會環境,嚴厲打擊淫穢物品的制造和傳播,加大處罰力度,凈化娛樂場所,積極引導高中學生把課外注意力放在有豐富科技知識或健身內容的娛樂活動上,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玉.加強高中生法律意識教育的對策[J].亞太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