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芬
摘? 要:本文圍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探討了構建生活化的初中道法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道法課教學如何走向生活化的一些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生活、回歸生活。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092-02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經典教育思想,也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道法課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化,讓初中道法課堂煥發生命和活力。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把生活引進課堂教育,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社會生活成為道法課教學永不枯竭的源頭。因此,初中道法課堂應該是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課堂,讓學生敞開胸襟,融入生活的課堂,從而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概述
初中道法課“生活化”教學,就是在道法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瑣事出發,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聯系點,用學生生活中現有的思想學習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論與實際的最佳結合。“生活化”的道法課堂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要體現學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生活;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必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必須是學生憑借生活經驗能夠容易感知和有效參與的。初中道法課主要以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養為目的。它更加偏重思想的引導,覺悟的提高,行動的踐行,是更加接近生活的科目且其教學方式更易于走向生活化教學。
2.構建生活化初中道法課堂教學的依據和重要性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建構基礎”,它特別呼喚對生活的回歸,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的聯系。讓道法課回歸生活,創設生活化初中道法課堂,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新課程的顯著特點和活力所在。初中道法課要面向學生生活,在教學中要滲透生活內容,激發學生的潛能,激活道法課堂。
初中道法課教學生活化是實施新課標,提高課堂實效的必然要求。生活化的道法課能夠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和實效性;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加深知識理解,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體驗和陶冶,從而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能夠讓學生學會生活,讓他們將來投身到社會上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氣,發掘自己的潛能,為未來的生活取得成功奠定基礎。
3.運用生活化教學,綻放道法魅力,提高課堂實效的具體策略
(1)營造靈活開放的生活化氛圍,樹立學生主體理念。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學的主流。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能喚起學習的激情,才能主動進入角色,參與知識形成、發展、應用的過程,才能激發求知欲望,彰顯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因此,要使道法課回歸生活,必須樹立學生主體理念,以生為本,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營造靈活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道法課教學要讓學生主動學習,要著眼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和人格的養成,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創設生活化氛圍,模擬現實生活情景,使課堂教學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激發思維。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組織學生營造生活化氛圍,進行充分的對話和溝通,讓學生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接納、贊賞、爭辯、互助。通過師生的互動交往,去主動地體驗和感受。
(2)創設民主平等的生活化語境,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的實質,就是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教學相長。新課程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課堂較多出現民主平等、共同探究、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必須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下,學生才能大膽提問,大膽表達不同意見,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才有可能,才能達到學教互動,形成良性循環。道法課教學只有 “以生為本”,回歸到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構建生活化教學,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才會有獨特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才能使道法教學源于生活,滲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作為道法課教師,我們要轉變傳統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以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搭建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與學生開展面對面、心對心的對話,讓學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3)開展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活動,內化學生行為,使課堂走向生活。活動是道法課的載體,是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任務的關鍵,也是擺脫道法課空洞說教,重視道德實踐,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所在。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我們要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作為道法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道法課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認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時事點評、辯論賽、專題討論、調查采訪等活動方式緊扣生活去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走向生活,走向自然,開展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使道法課與社會教育融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關注時事政治教育,激活道法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與時代形勢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科。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時事演講、課前5分鐘新聞發布會、模擬答記者問、時事專題講座、時事點評等形式靈活地教學,從而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上都與社會同步,與時代共進。因此,道法課老師平時應多關心國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勢,在教學中緊扣時代脈搏,隨時向課堂引入新事例,不斷用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最新情景資料補充教學內容,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時空距離,使政治課更富有時代氣息。生活是道法課教育的源泉,是道法課教學的最大動力。初中道法課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課程,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做,所以在教育中必須做到學用結合。構建生活化的道法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讓道法課堂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作為新時期的道法課教師,只有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改精神,密切關注新課改的發展方向,立足于課堂,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帶著學生一起進行,才能激活道法課堂,讓道法課堂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使道法教學熠熠生輝。
4.結語
總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在倡導“以人為本”,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的今天,“關注生活,關愛生命”成了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只有回歸生活,關愛生命才能展示它無窮的魅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千言萬語的說教也抵不上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點滴感受。在道法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努力建構生活化的課堂,走進生活,從社會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社會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從而讓我們的初中道法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金林祥,李庚靖.20世紀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綜述[J].教育研究,2001(06)
[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