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法律和道德對小學生來講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想要小學生初步的認識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尤其在小學階段應該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的開發(fā)和構建,比較高效并且充分的幫助學生形成較為良好的法規(guī)意識和道德情操。所以,在實際的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一定要聯(lián)系課程、社會、家庭進行三者的共同教育。并且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注重情景的創(chuàng)設,進行更高效的道德法治教學
關鍵詞:道德法制;法制教育;思考
引言:
在當下的小學教育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對小學生道德法治與法制教育的教學。當下我國正在逐漸發(fā)展并完善的成為一個法治國家,創(chuàng)建一個法治政府,向法治一體化的方向邁進。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對學生的未來成長非常重要,他教導我們學生要繼承我國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作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同時在道德的課堂當中又要無形的融入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且以最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這些復雜的法律條文,從而讓學生從小樹立法治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學會用法律的護盾保護自己。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講一講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一、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聯(lián)系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展開
在新課改下有著明確的對學生在法制意識方面的要求,這一課堂的目標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初步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兩方面建立基本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觀念,樹立最基本的民主意識以及崇尚公平與正義的理念[1]。
依據(jù)課程標準,在課堂中進行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并且在每堂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都滲透著相關的教學內容,做到道德法制與法治教育融合教學從小抓起。例如,在《法律護我成長》的教學課堂中向學生宣講最基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且給他們做到最通俗易懂的解釋,讓他們能夠深刻的對這些晦澀難懂的觀念和概念進行認識和理解。這是在學校展開的道德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教學。
在做好學校方面的教學后不能忘記,還要聯(lián)系家庭和社會這兩方面共同展開道德法制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又要注重聯(lián)系學校周圍的地方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做到社會與家庭的法制道德教育。并請相應的派出所警員或者解放軍暫時擔任學校的義務校外輔導員,來學校進行相應的法制講座。通過以上措施,做好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綜合道德法制教育。
二、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與學生的生活進行結合
傳授的知識僅僅只是知識,那是沒有用的,要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做到學有所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同樣如此[2]。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講解,一定要讓學生意識到“法制源于生活,亦可用于生活”,以這個教學的目的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意識。
以小學一年級的《學會自我保健》這一課為例。老師可以將書本上的圖片資源轉變?yōu)楦N近學生生活的具有本班特色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源,讓這些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所學所知可用于生活,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學生所喜愛的方式,例如講故事、做游戲等,讓學生意識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并掌握相應的自我保健知識。老師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自我保護、自我預防的小方法,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更加契合[3]。老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自然的道德與法規(guī)交流意識,讓他們互相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
三、在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過程中注重情景創(chuàng)設
小學生普遍都是貪玩的,針對他們這一天性,我們可以設計出讓他們更加感興趣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加的課堂情景。但是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想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味的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而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必需的真實性[4]。道德與法治課堂一定要創(chuàng)設出最真實的教學情境,構建最真實的言語需求。同樣,以一年級的《學會自我保健》這一課程為例,老師可以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種情景:讓學生自己做小主持人,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總結班級最近的現(xiàn)象,表揚或者批評班級最近所發(fā)生的事情。這樣的小課堂場景符合道德與法治課與生活相結合的目標,法制教育也因為這樣的課堂情景得到了延伸。再舉一個例子,在小學三年級的《我想要我能要》的課程中可以將我們上課的班級變成一個“班級小超市”,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擬出自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場景,讓他們在這樣的模擬扮演中認識到自己所有消費都是來自父母,不是自己的勞動所獲,所以自己的消費也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尺度,要懂得感恩父母、體諒父母[5]。同樣,在四年級面對《欺負和威脅》一課,老師除了最基本的對教材的講解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故事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在實際的生活中遭遇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做,在表演的過程中進行是非的分辨。老師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四、結束語
學生通過道德與法制的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單通過以上幾種做法就能養(yǎng)成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共同協(xié)調,實現(xiàn)學生全方位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在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意識這一塊更需要我們社會上所有人對他們進行熏陶,才能讓他們更加健全且充分的養(yǎng)成法律與道德的意識[6]。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老師除了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滲透之外,還不能忘記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宗旨的教導。老師自己也應該在道德和法治這兩者之間進行不斷的探索,形成更高效的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規(guī)則意識與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李敏,開創(chuàng)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和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對比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08)
[2]李祥建,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幾點建議[J],科學咨詢,2017(09)
[3]張悅,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入生活——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09)
[4]吳海霞,農村小學法制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遼寧教育,2017(18)
[5]張雷鳴.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基礎教育研究, 2017(11):71-72.
[6]李雪瓊. 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 祖國,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