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銀水
摘 要:在小學數學中,相對來說比較難的就是簡易應用題了,它在小學數學考試中的比重較大,需要學生具備很多能力,比如閱讀和理解題目的能力,遵守答題的規則的能力??傊?,要解決簡易應用題,還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同學們也要養成數學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簡易應用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簡易應用題;教學;實踐;思考
在小學數學中,簡易應用題的教學比較困難,首先面臨的困難就是教師認為簡易應用題很簡單,講解也不太多,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做題,但是學生對應用題的接觸不多,閱讀理解能力不到位,就感覺比較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畏難心理,認為簡易應用題很難。然后就是簡易應用題的題型比較豐富,場景設置也比較多,需要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簡易應用題的本質就是一些簡單的數學計算,但是學生的閱讀理解不到位的話,可能不知道怎樣進行計算。所以,本文就是關于小學數學簡易應用題教學的一個實踐和思考。
一、教師需要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題目的能力
閱讀理解題目的能力在語文學習中重要,在數學學習中也同樣重要,因為如果學生連題目都看不懂的話,怎么開始答題,如果題目理解不透的話,就看不到題目的本質,就算學生反復做同類型的題,依然可能還是不會做。但是如果充分理解了題目,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就是簡簡單單幾個數式能夠解決的問題而已。
以題目:“小麗家有6個籠子的鴨,每個籠子里裝著5只鴨,請問總共有多少只鴨子?”為例。
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思考,然后逐漸引導他們。教師可以把一個問題分為幾部分,比如說條件和要回答的問題,把問題簡單、精煉化,免除不必要的一個東西。在這個問題里面,條件就是6個籠子,每個籠子里裝5只鴨子。問題就是總共有鴨子。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運用到什么方法呢?然后教師可以聯系一下乘法的性質,乘法是指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所以學生們就會慢慢明白這個題實質是就是6×5=30,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分解這個應用題,這樣同學就會發現簡易應用題真的簡單。
二、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積極解決應用題
其實學生簡易應用題學不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種對這種題目的畏難心理,可以說簡易應用題很容易,學生學不好因為他心中認為這種題目很難,就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這種題目就會越來越難。所以教師要做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
所以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剛開始要給學生一些簡單的題目做,然后再慢慢增加難度,讓學生們感覺簡易應用題是容易的,從而有信心和決心去做應用題,而不是一開始就做很難的應用題,讓學生不知所云,產生畏難心理。如果已經有部分學生對簡易應用題產生了畏難心理的話,教師首先要鼓勵他們去做,跟他們說這種題目很容易,讓他們嘗試去做。如果做的好的話,教師要給予學生表揚。如果做的不好,也要很耐心的指導學生做。有時候學生不是不會做,而且做這種題目的信心已經失去了,教師就需要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信心。
三、刷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盲目刷題
刷題不僅對簡單應用題,而且對整個小學數學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適當的刷題可以鞏固和學習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也能加快學生的答題速度和思維能力,可以積累更多的經驗和對簡易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可以培養有策略的解決簡易應用題。所以說,刷題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學生不能盲目刷題。
因為刷題只是為了讓學生提高成績,掌握知識,而不是單單讓學生會做簡易應用題。刷的題一定要適度,盲目的刷題只能適得其反,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消耗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浪費學生的精力,這是很不可取的。
那教師怎么讓學生不再盲目的刷題呢?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弄懂他的不足是在哪里,他為什么不會做這種題,是哪里不會做。只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夠對癥下藥,然后在刷題過程中注意這些問題,這樣學生的問題才能夠得到改進。然后需要對簡易應用題的一些題目進行分類,這樣才能具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才可以越來越有效率,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會不斷上升。
四、傳授學生關于簡易應用題的方法和技巧
學生要想在考試中簡易應用題取得高分,僅僅靠會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懂得解題技巧,比如網上很具有實用性的簡易應用題解題口訣:“加水先求糖,糖完求糖水,糖水減糖水,便是加水量。”這個口訣就很生動形象的解決了學生感覺比較難理解的濃度問題,當然還有很多的口訣,這些口訣教師都要傳授給學生。
但是,學生做答的時候一定要工整的做答,要清晰,讓教師能夠看見你清楚的答題思路,而且注意應用題解完了一定要作答,沒作答是要扣分的,這都是一些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可以能讓學生在知道做題的基礎上拿滿分。
總結
這些都是教師們需要提高和注意的,簡易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好好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王凡兵.對農村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方案的探討[J].新課標(小學),2013(01):15-18.
[2]張武衛.提高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質量途徑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0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