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詞
摘 要:在教育過程中,管理者只有認真分析學困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和行為表現,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生自我教育三者相結合,順其天性,巧妙引導,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本文從小學學困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和教育對策等方面論述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從而證明加強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教育;學困生;心理探究;教育對策
一、小學學困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其特征
1.成績低下導致厭學
厭學在學習困難的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學生的主要特征是心智活動差、動力不足以及學習成績差等,其厭學行為按照程度不同有輕度厭學、中度厭學和重度厭學。其表現是對學習不感興趣,討厭學習,對教師或家長有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不好,有的還兼有品德問題。
2.屢次的失敗導致自卑
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灰心喪氣,因為他們在學習中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從而認為自己“不優秀”、“天生就比別人差”, 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因而不能與老師、同學們和諧相處。
3.考試壓力過大導致焦慮
學習焦慮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學困生的學習焦慮表現的尤為明顯。小學生的心理焦慮主要表現在考試上,他們擔心自己考試準備不足,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在學習上落后于其他同學,學習成績不好無法實現老師或家長的期望,擔心受到同學的嘲笑。表現為慌張不安,憂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難,極端敏感,對輕微刺激作過度反應,難以作決定。
二、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家庭環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當,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從而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2.學校因素
學校教學、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師素質都會對學困生的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壓力和負擔過重,就會致使學生心情沉重、情緒低落、焦慮值上升,恐懼學習和考試。另外,教師對待小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學生忽視、過于嚴厲的態度,忽視個性差異的教學方式也會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3.個人因素
心理沖突會使個體焦慮、失望,造成內心痛苦,甚至可以成為心理疾病的直接誘因。小學生耐挫折能力普遍不高,這是與他們身心發育未成熟有關的:他們的認識水平低,社會生活的經驗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因此,教師和家長一方面要注意優化環境,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挫折;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挫折,學會合理認知、積極認知,學會調節情緒,并不斷提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教師應建立新型的教育價值觀——學生本位,小學教育是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單純的考試分數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學業成績差的小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單純以考分高低評價學業成績差的小學生是不公平的。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手段和評價主體擯棄“唯分數論”。
1.用愛心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深深懂得,糾正學困生的錯誤行為,首先要轉化他們情感,教師面對全身“毛病”的學困生,跟他們打交道,必須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入手,因為他們聽慣了批評、訓斥,無論你道理講得多么深刻,他們就是不接受,甚至“懷恨在心”。“理達情不通”,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跟這類學困生打交道,教師一不急躁、二不懲罰。要先想方設法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在指出他們的錯誤之前,給他們恰如其分地稱贊他們幾句。因為這些優點學生愛聽,對保護自尊心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讓學生感到老師既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其次是跟學生說說心里話,培養師生的情感。再次是想方設法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消除隔膜。
如我校的小斌同學,因為學習成績差,被爸爸打,一夜不回家,我知道后,找他談話,悄悄地告訴他,我小時候,一次因跟哥哥打架,生氣不吃晚飯,結果是自己餓了一夜,后來再也不敢了。他聽了,偷偷地笑了,我乘機給他分析,一生氣就離家出走,這樣任性不好,萬一遇到壞人怎么辦?一個人做點錯事并不奇怪,關鍵是知錯就改。經過我的教育,小斌很快就明白,這次老師找他談話,并沒有怪罪他,而是關心他,愛護他,表示以后再也不會這樣任性了。
2.用尊重贏得學困生的信任
教師要相信每個學業成績差的小學生,并盡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給每個人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教師要承認并強調學生固有的潛在能力,承認并強調學生具有覺醒、發現、發展、表現和尋求發展的愿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愿望,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得到更好的教育信念。
有位叫小鄧的學生,上課好動,自尊心特別強,而且常常和同學在課堂上發生矛盾,是個地道的調皮大王。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與同桌打鬧起來。我生氣地把他叫出了教室,嚴厲地批評了他,那天下午他卻沒有來上課。后來我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同桌搶了他的筆他才和同桌發生爭執,而我不分青紅皂白只批評他又不給他解釋的機會,他才逃課的。了解到真相后,我找到他親自向他道歉,并進行了自我檢討。我真誠的態度感動了他,他承認因為自己平時表現不太好,才讓自己被誤解的,同時他也向我認了錯。于是我趁機教育他上課時應要遵守課堂紀律,有問題就報告老師,而且要學會尊重他人。他接受了我的建議后,開始認真學習,有心事也愿意向我傾訴。后來,對他的每一點進步我都適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他能與同學和諧相處,不再與同學鬧矛盾,學習也進步了不少。
總之,處于小學階段的學困生心理還處于發展階段,還不成熟,必須通過學校正確的引導、幫助。所以教師應盡全力為其排除一切障礙,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教會其學習方法,特別是針對學困生的問題根源,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對癥下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