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蘭
摘要: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可謂是貫穿始終,不同的學科與不同的教學階段,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德育教育。尤其是小學教學階段,語文學科可謂是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最佳學科,語文教材中就存在著諸多能夠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內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將以語文學科為例,探討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明確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并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策略,旨在通過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教學;語文;傳統文化;德育教育
一、引言
教育為本,德育當先。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德育教育至關重要,無論是教師、學校領導者還是學生和家長,都早已認同了這一觀點。作為學生成長的第二個家庭,中學的傳統文化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影響學生性格的塑造、品德的培養,更能夠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發展,產生多種影響。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小學生而言,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傳統文化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基于“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下,在眾多學科中,小學語文教學無疑是最適合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學科,因為語文不僅是小學教育教學的基礎類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工具性較強、人文精神豐富的學科,可以更好的融入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
二、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中,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其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塑造的初始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而德育教育開展的重要途徑,就是在教學中、學科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加入思政、德育教育內容。而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多個小學學科教學的基礎,更是蘊含著豐富傳統文化的工具性教學科目。根據我國專家和學者對語文學科的概念解釋,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的規范教學學科,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教育學科,能夠在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中,不斷積累文字只是并不斷開拓精神財富,這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科——語文。
(二)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緊迫性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黨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旨在新世紀開始不斷加快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需要各行各業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內涵中,就包括正確的三觀,良好的人格與道德品質,而小學教學更是打下良好德育教育基礎的重要環節,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教育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2.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需要
與資本主義不同,在建國以來,我國便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要結合實際國情推動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其基本特征包括市場經濟、以民為本、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及中華文化。在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同樣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共同努力,而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無疑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一環。
三、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文字教學多樣性融入傳統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其蘊含著國學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帶領學生認識并加深對中國漢字的認知,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美麗和神奇。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美”字進行領會教學,讓學生感知這個漢字的文化內涵與本質。古人在造“美”字的時候,以“羊”在上,“大”在下,即體現了古人“羊大為美”的審美理念。在此教學過程中,再讓學生展開聯想,更能夠灌輸古代的文化知識內涵。
(二)閱讀教學滲透傳統文化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禮儀之邦。在道家和儒家、佛家的影響下,崇高的道德品質是每個人都希望達到的一種高度。前人所謂高人、俠士與知名儒士,皆是道德品質高尚之人。在諸多戲曲雜劇中,所表演的諸多節目,也體現了古時候人們的守誠信狀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是當時的最好寫照。對于現代中學生來說,在出生以后,便每日忙于學習當中,很少有時間接觸傳統文化道德品質的教育和書籍。而且在父母都忙碌工作的情況下,其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自然十分稀少。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中,可以補充現代傳統文化教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以唐詩教學為例,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心重的特征,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美好的文化意境,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氛圍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展開想象力,互相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和學習。將王維的思想情感傳達給學生,并讓學生體會文章內的道理、人物情感,夯實學生文化基礎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
(三)傳統節日教學發揮傳統文化德育價值
教育的根本作用,在現代的社會教育環境背景下,被很多人理所當然的忽視。更多的人認為只有自己有更多的能力和本事,才會成為最終的杰出人士。不僅僅是學生,老師和家長也過于看重了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這樣的想法恰恰是錯誤的,不應該存在的。因為教育的本質在于兩個層面,一方面的教學,教會學生知識和理論內容;另一方面在于育人,就是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信仰等等。然而在錯誤的思維模式下,教學的重要性被過分的夸大,而關于道德品質教育的內容則被大量的縮減。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更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小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存在著一定的必要性、緊迫性,需要按照國家政策文件的規定與引導,進行加強教育。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更應該發揮自身的職能和義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文字教學與閱讀教學中,展開德育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基礎,有效的開展德育教育,在文言文或古詩文的教育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和提高語言能力、傳統文化的感知能力,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培育高素質的綜合人才,在小學階段就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張娜婉.淺談德育工作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開展[J].學周刊,2018(33):97-98.
[2]盧耀東.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41-43.
[3]馬燁玲.小學德育建設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教書育人,2018(28):4-5.
[4]袁偉錦.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踐[A]. .教育理論研究(第二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