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靜靜
摘要:自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相應的我國對于教育也開始加強重視。但是在教育中始終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師生互動存在問題,不利于班級構建。對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非暴力溝通方式就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的,對溝通師生關系有著極大的作用。
關鍵詞:非暴力溝通;中學班級;師生互動
在我們的日常概念中,暴力意味著物理攻擊,戰爭等,這些事情似乎遠離我們。 但事實上,我們隨意使用混亂的語言暴力,這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例如,語言指責,諷刺,講道,以及疏遠,漠不關心,蔑視,冷漠等等,這些隨機出口傷人,指責等給人們帶來情感和精神創傷,甚至超過物理傷害。 這很痛苦。 正是這些無意或故意的傷害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造成了障礙和障礙。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當班級內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教師需要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與學生交流,而非說教方式,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心態,反而適得其反。在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出發,而這就需要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把握學生的心理,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目前,我們需要在理解了我們的想法之后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并理解彼此的感受。 一些班主任嘲笑自己的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當時學生的感受。 這種無效的溝通只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如果老師可以改變態度并說:“老師對你違反學校規章制度感到有些失望,并明白你反對學校的這個決定。教師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 學生可以稍后再聽。 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接受批評,避免嚴重的沖突。 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感情,但它們并不十分準確。在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合請求。首先,教師需要明確發生的事情,清楚矛盾和沖突的起因。其次,學生表達自身的感受,氣憤、傷心等,以便能夠讓教師了解到自己當時的心情狀態。然后,學生說出導致當前感受的具體經過,以便教師能夠清楚地了解矛盾和沖突的具體過程。最后,學生提出自己的請求,明確地告訴教師,自己希望教師通過何種行動來滿足自己的請求。這四個要素的幫助教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等;另一方面,便于教師傾聽學生當前的感受,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這兩方面的工作,并認真地執行,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緊密的聯系,促進師生之間情意相通。
非暴力溝通師生互動模式構建
客觀地觀察事實,不加評判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一種溝通方式,它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對于師生關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一種能夠使人們情意相通、互尊互愛、和諧相處的溝通方式。運用“非暴力溝通”,在理解和體諒對方的前提下,師生雙方都能充分表達需要和感受,不再指責對方或埋怨自己,而是用心去了解對方的需要,用關愛去理解并包容一切,師生關系也會越來越和諧。“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教師如果能理解并運用好這四要素,就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實現有效的溝通。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價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對于學生的行為只是觀察,而不是采取批評、指責和說教等方式,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對教師采取觀察和評論的方式進行對比后發現,采取非暴力溝通更加有利于班級管理。
例如,對于經常曠課的學生,教師對其進行教育時,如果以批評的語氣問學生,“你這周怎么總是曠課,什么情況?”以這樣的語氣詢問,不僅不會了解到學生曠課的具體原因,還會引起學生反感的心態,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無法開展。而如果教師以“我觀察到你這周曠課6次,而且都沒有辦理請假手續,能告訴是什么原因嗎?”這種表達方式僅僅是在表述教師所看到的事實,而不是批評學生。通過這種不帶情緒的觀察方式來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恐懼,因此會配合教師的工作,讓教師明確學生逃課的真實原因,方便教師進行教育。
非暴力溝通提醒教師,如果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學生只會從教師的詢問中感受到教師的批評語氣,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闡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避免批評式的談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為學生與教師進行良好溝通奠定基礎。
用心地體會感受,傾聽需要
在實際工作中要對班主任內心的感受和需要進行誠實地體察與表達,而對于學生的感受雨需要則要認真的體會與認真的傾聽。由于教師和學生兩者之間無論是身份上還是立場上都不同,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會存在隔閡,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學會利用一些可以特定的詞語如興奮、喜悅、害怕、高興、焦慮等詞語去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要適當的向學生們示弱,這樣可以有效的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師生溝通更加順暢。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一直是很威嚴的形象,對師生溝通不利,很多學生都不敢和教師交流。因此,一定要學會示弱,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當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行為與語言都不利于班級建設時,教師在采取措施時,其不同措施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教師選擇責備自己和責備學生的方式那么很難取得積極效果,有時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相反如果教師采用取體會學生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產生信賴感。在舉行班長換屆的選舉中,就曾經發生一件影響班級建設的事情。一位成績很好,學習能力也很強的學生參與了競選,但是卻沒有成功,該學生很是氣憤,認為班長選舉不公平,在競選結束以后,該同學直接質問教師,說這次選舉不公平,覺得班長的人選是內定的。班主任受到這樣的指責,心理很不好受,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批評,但是在經過了仔細的思考以后,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開始決定使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進行解決。班主任對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要進行仔細的思考,開始知道自己想要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這位同學的言語讓自己感到不高興和沮喪,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于是班主任開始采用這樣的方式與學生交流。先對學生示弱,讓學生了解剛才他的話語讓自己感到很失望,然后開始讓學生訴說為什么他覺得這次選舉不公平,主要從哪些方面覺得的。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感受,知道了自己之所以認為選舉不公平是因為為了這次選舉,自己做了很多的準備,認為自己比其他人花費的時間與努力更多,但是自己卻沒有選上。從談話中班主任可以體會到這次選舉該學生沒有被選上很失落與委屈,學生內心需要有可能不是因為沒有獲得班長職位,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感受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班主任的回應。通過這種誠實表達自己感受和傾聽學生感受的方式可以有效化解這個矛盾,拉近師生間關系。
具體地提出請求,得到反饋
等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后就要開始學會請求他人的幫助,要求讓學生能夠順利的接受,得到積極反饋。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以后,就要通過師生溝通的方式去獲得對方的幫助,營造一個和諧的集體氛圍,構建具有凝聚力的班級。當教師需要學生幫助時,教師可以采用真誠的態度去告訴學生,自己想要學生能夠做到什么,對學生有什么需要。如果在請求學生的幫助時,提出的請求過于籠統,并且這些請求很難達到,那么學生就會很迷茫,不知道教師表述的具體意思是什么,在一定時候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尤其是在進行集體班會時,班主任一定要說清楚自己想要獲得的反饋,如果不清楚發言目的泛泛而談,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是浪費時間,更不用說滿足自己的需要了。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別人的要求就會受到懲罰,那么這個請求就會被人們當做是不得不完成的命令。一旦學生認為教師是在強迫他們完成這些要求,就會使得師生之間的感情容易出現裂縫,對班級共同情感的實現造成很大阻礙。非暴力溝通中明確表明了當請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么就會變成命令,如果想利用讓學生內疚的方式去完成目的,那么也就是命令。班主任在向學生提出請求時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溝通,要能夠兼顧雙方的需要,讓學生相信自己提出的是請求并不是命令。例如當遇到有學生和宿舍學生關系相處得不好,學生想要換宿舍,教師在處理時說現在暫時沒有空床位,想讓學生試著跟其他學生溝通,又或是說讓學生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學會忍耐等,這都會讓學生覺得這是命令,對師生間關系的構建極為不利。
小結
非暴力溝通方式為高校的師生們提供了另一種交流的方式,這種交流方式可以讓師生雙方感覺被重視,被尊重,能夠讓師生之間互相理解。班主任在與學生交流時,一定要學會傾聽自己和學生內心的聲音,同時還要有意識表明自己和學生的觀察與感受,要反應自己的需要,利用誠實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可以使得班主任的工作開展得更好,更加順利,能夠有效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顏春.關于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益的幾個策略[J].時代教育,2007,(8).
[2]賀啟洲,高亞利等. 互動教學模式體系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6(19).
[3]張文梅. 雙向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J].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4]李董云.師生關系互動性研究[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5]仲繼卉, 董新玲.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科技教育創新,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