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隆財
摘 要:本文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重點是提升學生的概念理解力,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并分別運用實踐教學法、合作教學法以及自主探究法,旨在為學生創設具有實效性、合作性以及自主性的探究方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數學學習思維,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數學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上,忽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更不注重與學生進行充分地互動,從而導致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差。為此,教師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適時地對現有教學進行“止損”,并積極地學習新型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給與學生充分展示學習困惑以及學習收獲的空間,并針對性地予以解決,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運用實踐教學法,提升學生概念理解力
教師認為實踐教學的本質是打造學生自主發現知識的試驗場,讓學生在此試驗場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適時地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指引,提升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力。
例如,在 講授“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探究數學知識,分析數學知識,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概念理解力。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第一點,準備實踐工具。教師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圓形物品,量尺,以及圓規等物品。第二點,探究問題。問題一:你們如何證明圓的半徑是相等的?問題二:如何證明圓的直徑是圓半徑的2倍?第三點,開展探究。教師鼓勵學生運用準備的工具進行探究,并適時地融入學生的實踐中,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適時地指引。第四點,展示成果 。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我通過運用圓規制作圓形,并運用直尺測量,發現圓的半徑相等,而直徑與半徑之間呈現2倍關系。與此同時,我在畫圓的過程中,發現圓是以圓規的鐵尖兒為固定點,以鉛筆頭為動點,旋轉一周。而兩個點之間的距離變為半徑,而且沒有任何變化?!?/p>
二、使用合作教學法,增強課堂教學高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問題展開探究,并將各個學生的觀點,進行綜合,從而構建各個觀點之間的邏輯性連接,促進數學問題的解決,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給與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具體教師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點,劃分小組。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考慮整個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性格,進行小組的劃分。第二點,創設問題。教師對學生說:“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式,但是,可以從圓的面積推導以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進行探究!”第三點,展示探究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嬋積極地舉手說:“這個問題是大家共同討論的結果。當才看到這道題時,我們小組失去探究的熱情,但是小組長積極地組織開展進行,說道,假如 圓柱的上下圓轉變成長方形,則圓柱則會轉化成長方體,我們可以根據長方體地方求法,得出圓柱體的計算方法。即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
三、巧用自主探究法,提高學生思維發散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開放性的試題,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并適時給與學生充分自主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真正地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問題,從而在問題的解決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法,講授此部分內容,讓學生擺脫教師的束縛,按照自身的思維探究問題的解決方式,提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與此同時,教師創設較為開放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從而為增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條件。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探究:小冉想為自己的學習桌上買塊桌布。已知桌布是一個直角梯形。它的上底為20厘米,下底為40厘米,高為40厘米,求這塊桌布的面積為多少。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方向性,教師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你們可以將未知的圖形,向已知的圖形轉化!”在學生自主探究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我運用兩種方式。第一種,將這個直角梯形轉化成一個邊長為2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邊長為20厘米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第二種,制作兩個全等的直角梯形,并將其拼成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為40厘米,寬為20厘米?!?/p>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以及生活的角度進行著力,并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充分發揮自主探究與適時引導之間的合力,既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又要學生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提升整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培.讓提問成為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橋梁[J].教書育人.2017(16)
[2]王沛.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