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摘 要:雖然小學數學課本內容都是比較基礎的概念,但是其中的概念仍然含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數學獨有的邏輯性。對此,很多學生就難以理解數學相關的概念,學生一旦長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就會逐漸喪失對于數學的興趣。據此,老師應該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課堂中打造生活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因此,本文將詳細分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前言
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現代社會中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為了促進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老師和學校都相繼提出很多的教學方法,但是收獲的效果卻是甚微。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生活化教學就此誕生,很多老師也開始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融入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老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相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
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教師缺乏恰當的教學理念
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己動手去實踐、去探索,從而有效的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生活化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但是在實際中,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依舊是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教學主體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支撐下,學生很難有著相應的學習效率,部分學生甚至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
教師缺乏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沒有一個固定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緩慢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這種方法不能確定是否有效,同時引導進度也是十分緩慢的。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能一個人帶領著多個班級,從而導致教師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也就沒有時間去探索有效的深入學習引導方法。
小學生具有特殊性
學習數學是需要學生靜下心來深入探究其中蘊藏的概念。但是小學生的活潑好動的天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很難長時間安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想要對學生采用深度學習引導進很難有效的進行。從這個角度來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深學習狀態的是,首先要做的事安撫小學生躁動地心,讓他們能夠將注意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才能對學生進有效的深度引導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引入生活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生往往都是好動的,他們在這個階段具有無限的精力,但是這種精力僅僅限于對他們來說感興趣的事物上,對于學生不感興趣的事情,學生依舊會處于懶散的狀態,并且不會主動學習。因此,在學校中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并且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中,學生僅僅有前面十分鐘的時間專心的在聽講。但是一旦學生聽到下課鈴聲之后,他們又立刻恢復了很好的精力的狀態。針對這種現象,老師應該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否問題出在自己的教學方式上。所以,老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并且將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數學教學課堂中,充分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發學生足夠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問題。
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
老師不僅要學會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并且開展的活動內容要具有趣味性,要能夠迅速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上課開始的一小段時間里面,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到學習上面去,讓學生能夠進入學習的狀態,從而為之后的生活化教學做好準備。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對于教師而言一般都是盡可能的調動學習氣氛,從而創建濃郁的課堂氛圍,從而來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對于教師而言,常常運用的方法就是問題引導教學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慢慢的創建課堂氣氛。本文歸納了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來創建課堂氣氛。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問題
一般而言,最為常用的就是問題引導法,利用有趣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去學習,從而建立濃郁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習數學就是從不同的數學問題中發現學習數學的方法,問題的探究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一步步的深入,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逐漸的深入探究相關的數學問題,并且利用簡單的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成就感,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
結語
據此,老師應該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課堂中打造生活化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因此,老師要善于引入生活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其次,老師還要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最后,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數學產生動力。
參考文獻
[1]慕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132-133.
[2]張云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