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鐮珠
摘 要:數學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研學問題的因注重可研究性、探索性。能調動學生主動探究,能真正發揮“研學問題”的細磨、自學的功效,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學問題;數學關鍵能力;提升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能力的發展,數學能力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的核心內容和終極主要目標。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關鍵能力的發展。“研學后教”教學的教學模式中。“研學案”的使用是“研學后教”的重要標志之一。研學案的核心則是研學問題的設計 。下面就筆者結合教學的實例,如何精設“研學問題”,促進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的提升做簡單的闡述。
一、精設研學問題,促進數學抽象能力的提升
數學最本質之一是數學的抽象性。數學的教學,從概念到方法,實質上都是抽象的。數學學習,本來就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活動,是一種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再創造”出有關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假設、選擇、辯論、猜測、嘗試、失敗、反思、糾正錯誤;在不熟悉的線索中進行工作,嘗試解決不熟悉的問題。”
“數與代數”知識板塊中,字母的引入,代數式與方程的出現,是數及其運算的進一步抽象。《用字母表示數》是建立數感與符號意識的重要過程,是學習和數學的一次飛躍。為了讓學生從表象到內涵,具體到抽象,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研學問題:
爸爸說:我比小紅大30歲。
1、還能繼續寫下去嗎?能寫多少?
2、能不能用一種簡明的方式表示出任何一年小紅的年齡和爸爸的年齡?試試寫
(小紅的年齡: 爸爸的年齡:( )
3、如果用a表示小紅的年齡,爸爸的年齡表示為( )
30表示( ),a+30表示( )
2、a表示的是小紅的年齡,那么a可以表示哪些數?可以表示200嗎?請說說。
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我設計的研學問題從數字到注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去分析、推導、抽象、概括出知識的本質。通過從數字到算式再到含有字母的算式,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分訓練,便可以在研學活動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精設研學問題,促進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
推理是學習數學的基本的思維方式。教學中,我們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定義、法則等,更重要的是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定義、法則的推理過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指導他們利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轉化為幾個基礎問題,這樣既對基礎知識進行了鞏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圖形與幾何”課程內容,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邏輯推理能力為核心展開。這版塊的內容,更注重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為了達到此教學目的,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研學問題:
剪拼法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1.小組合作,動手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
發現: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變了,( )不變。
2. 小組討論:觀察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后的長方形,你發現它們之間有哪些等量關系?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 ?)相等,平行四邊形的( ? )和長方形的( ? )相等。這兩個圖形的面積( ) 。
3.我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______×______
這樣從直觀操作,知識遷移,邏輯推理,從舊知到新知,學生掌握新技能水到渠成。
三、精設研學問題,促進數學建模能力的提升
《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探究數學知識本質的內 在聯系,建立模型,發展學生的模型能力。在研學案研學問題的設計中,我們一般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設計了如下的研學問題:
1、解決問(1):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口頭把它編成一道應用題)
(1)請獨立畫出線段圖表示出數量關系。
(2)結合線段圖,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式并寫出數量關系。
(3)這道題單位“1”是什么?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怎樣求?
列式解答:
2、解決問題(2):小明的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 先想想解題思路,再小組交流。
(2)補充完整線段圖
爸爸:
小明:
(3)單位“1”是什么?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怎樣求?
寫出數量關系并列式解答:
這樣從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建立了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模型,求出解后,在回顧分數乘法應用題,驗證用方程解答出來的解釋否符合要求。
參考文獻:
[1]仇學春. 數學關鍵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J]. 數學教學通訊,2019,(22):6-8.
[2]唐燕. 問題解決視角下數學關鍵能力的培養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