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幫芬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也開始邁入新的發展歷程,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也積極針對語文學科中存在的問題,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嘗試改善以往語文課堂中的弊端,提升學生認知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基于此,筆者從自身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有效備課、使用媒體,精心分組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高質量創建。
關鍵詞:小學語文;備課;媒體
通過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當前語文課程的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但是,透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出,仍舊存在部分制約高效語文課堂生成的不利因素,減弱了學生認知語文知識的質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育實施工作中,應當根據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改進,從而完善語文課程的教學結構,逐步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實效。
一、有效備課
備課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在備課中,教師不僅會對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課本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同時會對課堂中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進行安排,以便把握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和步驟,更加精準地開展教育活動。所以,在對學生教授語文知識前,教師也應當重視備課環節的開展,在了解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課本中內容的前提下,實現語文學科的精準教學。
例如,在《窮人》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有效的備課,提升教育的質量。首先,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析。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也是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對象,教師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學生偏好的活動形式,以及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等進行了解,能夠作為備課的基礎。其次,教師對課本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指出需要學生進行建構的基礎語文知識。緊接著,教師安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活動,在提升教育精準性中,實現本節課的有效教授。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中,教師緊抓備課環節,能夠掌握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節奏,促進課堂活動的穩步開展,從而在提高教育精準性中實現語文知識的有效教學。
二、使用媒體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語文學科的教學氛圍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在向學生教授語文知識中,教師也開始積極嘗試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呈現語文知識,變換傳統形式下語文知識的講解結構。而多媒體具有形式多樣、功能豐富等特點,為了實現高質量語文課堂的建構,教師也應當將多媒體與語文學科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在結構豐富的課堂中,將注意力放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逐步提升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效果。
例如,在《開國大典》中,教師先使用的影音資料,向學生展示開國大典時的場景,讓學生在直觀、動態的畫面中,由課下的休憩狀態變換到課堂的學習狀態,迅速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隨后,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透過清晰的圖片,更直接地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節奏。之后,教師再以開國大典的場景作為課件的背景,展開本節課的詳細教學,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結構中,始終維持注意力,提升學習的質量。
不難看出,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有效地豐富課堂中知識教授的結構,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形式中,始終將目光放在課堂上,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實效。
三、精心分組
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認知的內容進行理解,從而逐步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其中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也將合作學習活動引入課堂之中,注重彰顯學生自主學習的價值。但是,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開展分組教育活動,教師只是根據學生的座位遠近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忽視了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使得分組教學最終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為了真正地實現分組的價值,教師也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實現精心分組。
例如,在《丁香結》中,教師先對班級中學生的散文分析能力進行觀察,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之后,教師以互補性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人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散文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散文分析能力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同時,小組與小組之間也保持一定的均衡性。隨后,學生在安排好的小組當中開展交流活動,從而在差異化水平的組員交流中,共同完成對丁香結中內容的分析,提升學習的質量。
顯然,教師結合學生的實況進行分組活動的優化,能夠有效地彰顯分組教學活動的優勢,真正地讓學生基于同伴之間的合作,共同完成對語文內容的分析。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精準備課、媒體技術,以及分組活動等策略,都能夠提升學生認知語文知識的質量。但是,教師也應當認識到,真正地實現高質量語文課堂的建構,卻不單單是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實現的。因此,在之后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繼續創建新穎的教學手段,并在應用于實踐中進行改進,從而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逐步實現高品質語文課堂的生成。
參考文獻:
[1]余德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高效閱讀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7(30):35.
[2]丁艷.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50.